川觀新聞記者 張斌
9月12日晚,一場洋溢國際風采的“金熊貓之夜”在成都舉行。來自全球影視文藝界的600余名代表齊聚一堂,在這座煥發蓬勃朝氣與幸福氣息的城市,以影視為橋碰撞思想、凝聚共識。
作為本屆金熊貓獎的開場戲,“金熊貓之夜”以“文明長河”為主題,“河流”貫穿內外場的空間線索,構建出“從文明之源到世界之海”的敘事脈絡。開場片《天府之約》即以“文明長河”為脈絡,從長江、黃河到尼羅河、亞馬遜河,不同的文明猶如各異的河流,多姿多彩,最終在匯聚中交融、發展、奔騰。
當晚,戲歌《川流不息》為“金熊貓之夜”拉開帷幕,“五朵”梅花獎得主如數家珍地唱出巴蜀大地的山川景物、風土民情,更將“大靠花槍”“川劇變臉”“兵褂跟斗”“水袖”等川劇絕技融入唱腔,借川腔川戲演繹巴蜀韻味,彰顯中華傳統戲曲的雋永魅力。
現場,嘉賓席上的桌花——珙桐花悄然綻放。珙桐因其花形宛如展翅飛翔的白鴿,故得名“鴿子樹”。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在四川首次發現大熊貓與珙桐。如今,珙桐和大熊貓均成為和平美好的象征。
第二屆金熊貓獎評委會主席陳凱歌在致辭中向所有參評作品及其創作團隊致以崇高敬意。他期待,世界各地的影視藝術創作者會聚成都時,不僅能交流技藝,更能達成深刻的理解與共鳴,“讓每一次交流都如春風化雨,滋養多元文明之花在全球的每個角落灼灼盛放。”
在第二屆“金熊貓獎”的“金熊貓之夜”會場外,非遺體驗區是一道璀璨的文化風景線。來自四川的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精湛的技藝與深厚的文化意涵,向海內外嘉賓生動展示了中華傳統手工藝的非凡魅力——國家級非遺蜀繡,歷史悠久,以針法細膩精湛、色彩明麗典雅著稱。經典題材如“芙蓉鯉魚”“熊貓竹石”不僅再現巴蜀風物神韻,更彰顯了“以針代筆、以線為墨”的藝術境界。省級非遺的宜賓面塑,以糯米粉、面粉為材,通過捏塑蒸制幻化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品中既有源自三國文化的關公塑像,也有取材影視的“魔童”哪吒造型,兼具傳統底蘊與時尚氣息。
金熊貓之夜作為促進交流、加深情誼與相互理解的平臺,活動內容精彩紛呈。中外嘉賓紛紛表示,通過這一活動,他們對四川的美麗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找到了打開中國文化的一扇窗口。接下來的幾天,他們將在“錦繡天府·安逸四川”之中,留下一段珍貴而美好的“金熊貓”回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