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受訪者供圖
川觀新聞記者 薛維睿
9月11日上午,走進成都市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暖心驛站,一陣濃郁的烘烤香撲面而來——“智慧媽媽”項目負責人陳夢屏,正端著一盤剛出爐的藥膳月餅走來。這款月餅最近人氣很高,成了“智慧媽媽團”的“爆單王”。
今年6月,吉福社區入選2024年度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依托志愿服務隊伍,吉福社區研發“智慧媽媽”“共享奶奶”等30余個特色服務項目,在養老、托幼、就業等社區生活方方面面,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吉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隅。薛維睿/攝
特色項目激活志愿服務活力
藥膳月餅、手作蛋烘糕、古法酸梅原漿……當日現做的美食剛在社區群發起接龍,陳夢屏的手機就接連彈出訂購消息,短短幾分鐘便被社區居民一搶而空。
“智慧媽媽團”于2019年成立。當時,陳夢屏和另外幾位全職媽媽向吉福社區黨委書記李含榮表達了“想為社區做點啥”的心愿。她們懂烹飪、善照料,李含榮敏銳捕捉到這群媽媽身上蘊藏的生活智慧,“智慧媽媽”名字由此而來。
“志愿服務都是點滴小事,舉手之勞。”陳夢屏說。媽媽們常帶著剛熬好的熱湯、蒸好的軟糕走進社區,給獨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送去餐食,為孩子們準備熱氣騰騰的放學餐。
“智慧媽媽團”制作糕點。受訪者供圖
為了讓媽媽們的優勢“專業化”,社區引進飲食搭配、營養健康等系列專業培訓課程。如今,已有20多位媽媽考取營養師資格證,還有不少媽媽帶著學到的技能走上工作崗位。
從最初的5人小組發展到如今420余人的團隊,“智慧媽媽團”創造了多個品牌項目:“生命早期1000天”關注孕產婦和嬰幼兒營養健康;“一碗湯的關懷”為社區老人送溫暖;現在還將服務范圍拓展到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
同期成長的還有“共享奶奶”。“共享奶奶”發起人之一張惠英回憶,最初不過是出于一份樸素的鄰里情,幫忙不過來的家庭臨時照看孩子。隨著奶奶隊伍發展為正式項目,志愿服務也從“接娃娃”到“陪娃娃”升級,帶著孩子們做手工、剪紙、玩魔方;團隊也從最初3人發展到近30名核心成員,平均年齡67歲,最高年齡86歲。
“智慧媽媽團”在社區建起幸福直播間。薛維睿/攝
志愿服務在這里是溫暖的“雙向奔赴”:當共享奶奶生病,孩子和家長上門看望;有奶奶摔傷,其他成員輪流照顧;奶奶們為需要幫助的小朋友織毛衣,家長主動捐贈毛線……“最初是想幫別人,沒想到收獲最多的是自己。”71歲的“共享奶奶”諸澤云說。
目前,社區已培育30多個服務項目、36支自組織,居民志愿服務參與比例達60%。
“共享奶奶”參與公益市集。受訪者供圖
以志愿服務撬動“共建共享”
吉福社區有漢族、藏族、羌族、回族、苗族、土家族等29個民族。其中,常住和流動少數民族人口2300余人,占總人口10%以上。
“在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里,如何讓志愿服務真正深度融入基層治理,是社區長期以來探索破解的核心課題。”在李含榮看來,只有多元參與多方融合,推動群眾從治理的“參與者”轉變為“主理人”,才能真正實現社區治理共建共享。
藏族唐卡畫師拉孟的故事最能體現這種轉變。曾經,拉孟在小區內教授學生畫唐卡被居民投訴。社區深入了解情況后發現,拉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代表性傳承人,長期免費教授培養困境學生,其中不少是孤兒。
社區通過講述“40個孩子和1個爹”的公益故事,消除了誤解,還為拉孟創建“拉孟繪畫藝術交流中心”,并以此為依托建立起“民族文化之家”,成為轄區各族群眾相互交流平臺。
如今,拉孟時常參與社區糾紛調解。“同樣的事情我們去說可能不行,但拉孟老師去說就管用,因為他懂少數民族的習俗和文化。”李含榮說,前段時間有一次社區糾紛,處理兩周未果,拉孟出馬兩天就化解了。
以“民族文化之家”為載體,社區挖掘少數民族志愿者,成立了少數民族調解、法治宣傳等4支少數民族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組織開展鄰里關懷、幫扶助殘、文體活動等志愿服務。
“社區少數民族志愿者占比顯著提升,有了主動共建家園的熱情。”李含榮說,大家從不愿參與到選擇參與,再到主動參與,更多人從“被服務者”變為服務提供者。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守望相助,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