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邵明亮
9月10日上午,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會議公布了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四川彭州湔江堰成功入選,目前四川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數量達到4處。
水利灌溉,是農業文明的重要支撐,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則是一部“流動的歷史”。此次新入選的彭州湔江堰有何特點?四川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蘊藏著哪些傳承古今的治水智慧?
為什么是湔江堰?
雙水源互濟,將水源劣勢轉化為優勢
四川是農業大省,也是灌溉大省。最著名的水利工程,莫過于興建于戰國時期的都江堰。相比都江堰,彭州湔江堰的建設時間晚了100多年。
此次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彭州湔江堰有何獨特之處?
“湔江堰灌溉工程是龍門山系眾多小沖積平原平梁分水的杰出代表性工程。”彭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古老的水利工程不僅滿足了灌排需求,而且形成分水灌溉、泄洪排沙,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的工程格局。
湔江發源自龍門山,全長122公里。因為源短流急,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據《華陽國志》記載,孝文帝末年,文翁做蜀守時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頃(約為現在的8.5萬畝),使得當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
湔江堰。彭州市水務局供圖
據了解,此次申遺成功的遺產體系及保存現狀包括水利工程遺存、非水利工程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大部分。其中,水利工程遺存更是一部“治水智慧的活態史書”。
彭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湔江堰巧妙地利用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優勢,采用平梁分水的技術方法,形成“湔水九分”的水網脈絡,解決了湔江來水四季不均、春旱夏澇的狀況,實現了水資源的合理調配,也充分體現了古人“灌排兼用,平分春水”的治水理念。
此外,該工程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它是一套具有地表水(湔江)和地下水(下游泉塘)雙水源互濟的灌溉工程體系。充滿智慧的蜀地先民借助當地地下水淺的特點,通過修建三百余個“自流泉堰”作為灌區干旱時期的另一個水源補充,解決了當地水資源年際年內不均的水源問題,將水源不穩定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展現出古代水資源多源利用的高超智慧。
如今2000多年過去了,古老的湔江堰歷久彌新。湔江堰目前仍灌溉著16.2萬畝的農田,將天府之國擴展到龍門山麓與成都平原的邊緣地帶,這里生產的稻米、蔬菜等作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蜀地兒女。
堅持“活態”傳承
古老水利工程持續擔負新時代使命
除了彭州湔江堰,四川另外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分別是2014年入選的四川樂山東風堰,2018年入選的四川都江堰以及2022年入選的四川通濟堰。
“這4處灌溉工程遺產都不是以征服自然、強行攔斷江河的方式建設,而是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巧妙地利用地形、水勢,實現‘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無壩或低壩引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中國古代哲學“道法自然”在水利工程上的具體體現,也是‘蜀人善治水’的生動案例。
都江堰灌區豐收場景。省水利廳供圖
與此同時,經過歷代修繕、完善和發展,這些灌溉工程遺產跨越數百年甚至兩千多年,至今仍在灌溉、防洪、供水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活態”文化遺產。
記者梳理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資料發現,其灌溉面積總和已達到約1200萬畝,相當于40個大型灌區的面積。特別是全國第一大灌區——都江堰灌區,其灌溉面積達到1164.7萬畝,以占全省5%的土地貢獻25%的糧食產量和48%的GDP,惠及3000萬人口,古老灌溉工程遺產成了“天府糧倉”的命脈所在。
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是通濟堰灌區的一部分。在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背景下,面對2022年和2023年的連續干旱,通濟堰灌區的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反增。原來,通濟堰灌區靠著渠系硬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節水灌溉措施,讓渠系水利用率提高了3個百分點,保證了灌區每年52萬畝農田栽插如期完成。
“文旅融合”“農旅融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活態”傳承也離不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對此,四川也在不斷探索。2020年8月,四川省級層面成立“大灌區”文旅發展聯盟,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水利文化體驗、休閑農業體驗、田園度假、康體養生等旅游產品,打造以都江堰、東風堰和通濟堰三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龍頭的網紅“打卡點”。
此外,2023年,彭州市湔江水生態河道整治工程(二期)——湔江堰閘壩項目榮獲“四川土木工程李冰獎”;此外,湔江堰所在的龍門山旅游度假區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成都的“后花園”,成為水生態價值轉化的生動體現。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