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現場
川觀新聞記者 行曉藝
“晚了5分鐘,會場就沒座位了。加了一排凳子才坐到。”
9月10日,2025四川—南亞東南亞國家工商發展合作大會,會場最后一排,參會嘉賓曹雪梅和旁邊的人聊了起來。
曹雪梅是綿陽鑫奧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外貿經理,來為公司尋找新的合作機會。“公司的酶制劑在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都有出口,想趁這個機會再挖掘下市場。”
當天,和曹雪梅懷揣同樣想法的嘉賓,擠滿會場。
今年4月,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在今天這場大會上,四川與南亞、東南亞的開放熱度與合作潛力,正生動展現在眼前。
參會嘉賓都在積極對接合作
看現狀
四川與南亞東南亞多領域合作更緊密
“去年,比亞迪的工廠在泰國落地了。在泰國,汽車品牌銷量以前第一名是豐田,去年比亞迪卻成為榜首,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產品的潛力。”會上,泰國總商會中國南部邊境及跨境貿易分委會主席姜楚霆講起一個案例。
事實上,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泰國最大貿易伙伴,是泰國第二大出口市場。
視線再落到四川。據成都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泰國與四川之間進出口貨值195.6億元,同比增長1.1倍;四川自泰國進口24.6億元;對泰國出口171億元,同比增長1.7倍。
近年來,四川與泰國在榴蓮等農業領域、汽車等工業領域取得了新突破。
在姜楚霆看來,四川和泰國的合作越發緊密。泰國的正大集團是第一批進入四川的外資企業,在四川農業領域開展投資。2023年12月,泰國天絲集團紅牛飲料(四川)生產基地項目一期投產;今年6月,二期也已投產。該項目也是四川外商直接投資(FDI)到資額最大的食品飲料類外資項目。
中國—馬爾代夫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莫芮德今天是第13次到四川參會。談起這些年兩地的發展,他很感慨。“2012年開始,四川航空就有航班直飛馬爾代夫了。2013年,我也親自見證了馬爾代夫的首都馬累到成都的直航。現在川航每天都有兩班從成都到馬累的航班,兩地旅游業早已緊密相連。”
南亞、東南亞一直是四川對外開放的重要區域。2024年,四川對南亞、東南亞國家進出口總額達到2513億元、同比增長20.8%。在電子信息、能源礦產、農產品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合作深入推進。
更直觀的變化藏在市民的生活里。
今年夏季,泰國榴蓮搶“鮮”進入四川市場,眾多市民感嘆“榴蓮自由”。
“榴蓮自由”,背后是通暢路網與冷鏈技術的雙重加持。6月12日,今年四川首趟榴蓮專列抵達成都國際鐵路港。泰國金枕榴蓮借助中老鐵路,再依托全鐵冷鏈運輸,3至5天便可抵達成都,且損耗率趨近于零,實現“一箱到底”。
如今,四川與南亞東南亞公鐵海空互聯互通的南向通道格局已基本形成,合作的“毛細血管”不斷暢通。
現場專題研討
看未來
AI、新能源、文旅是合作高頻詞
大會上,多國政要和海內外嘉賓紛紛自薦,釋放出對合作的期待。
斯里蘭卡是此次大會的主賓國。斯里蘭卡工商聯合會會長吉爾希·古納瓦丹提到一組數據:今年1至7月,四川自斯里蘭卡進口額同比激增8倍,雙方經貿合作潛力巨大。
“斯里蘭卡礦產資源豐富,文化旅游有特色。此外,在基礎設施、港口建設等方面,我們也想和四川深入合作。”吉爾希·古納瓦丹稱,斯里蘭卡正在建設一批港口,屆時物流運輸能力會大大提升,邀請更多川企去投資。
數字化、新能源、文旅更是被頻頻提及。
“希望能把中國的AI技術、綠色發展理念,運用在馬爾代夫的文旅上,打造低碳旅游、虛擬沉浸式旅游等。”莫芮德稱。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李長青也貢獻“金點子”:四川的新能源企業在南亞東南亞有很多機會。比如,印度尼西亞的鎳儲量全球第一,約占全球的20%,為四川的鋰電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四川的綠色技術,比如生物航煤生產技術,在南亞東南亞也有很大發展空間。
“南亞目前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缺乏高技能人才,貿易便利化程度不夠等。希望能從傳統市場向創造性市場轉化。”南盟工商會代會長錢迪·達卡爾拋出關鍵詞:想和四川加強智庫、教育、人才的相互合作,促進農業現代化、鐵路、航空、數字化的發展。
合作不只停留在 “口頭邀約”,當天已有實質性進展。
“川企想‘出海’,但怕‘出海’,根本原因是溝通成本和獲客成本。”熊貓出海(成都)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袁冶告訴記者,針對該痛點,今天和泰國華商中心簽訂了合作。“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我們將搭建政府采購平臺,幫助川企快速、精準匹配泰國采購信息。”該公司計劃盡快打通覆蓋南亞、東南亞的政府采購和民間采購平臺。
(圖片由省貿促會提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四川與南亞東南亞的合作,正從“貨物互通”的熱鬧,走向“產業共振”的深度,這場“雙向奔赴”里,藏著中國向西向南開放的生動縮影。
加強對外合作,攜手共創未來。
科技創新,產業發展!
以科技流帶動物流人流文旅流??
合作新空間
都在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