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四季流轉;一支粉筆,書寫春秋。9月10日是第41個教師節,成都市溫江區金馬學校教師陳穎收到了大量的問候跟祝福,其中一位學生寫道:“您的鼓勵,我始終記得”。從教17年,她說每年這一天真是“滿滿的成就感”。17年來,她以愛心為橋,以責任為炬,在晨光熹微時備課,在夜色闌珊時談心,把平凡的教育日常,釀成了學生成長路上最暖的光。在眾多學生的節日問候中,陳穎分享了兩名個學生的成長故事。他們曾經都頗為“調皮”,后來都考上大學,品學兼優。陳穎說:“看到他們蛻變,為師真的很欣慰。”
2008年,陳穎大學畢業后來到溫江金馬學校,一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10余年的“老班”經歷,給她帶來了“溫江區優秀青年教師”“溫江區德育能手”“成都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所帶班級也曾獲評“區優秀班集體”、“成都市三星章班集體”。
有道是“老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與你沒有血緣關系,卻愿意因你的進步而高興,退步而著急,滿懷期待助你成才的人。”陳穎詮釋了這句話,她也經歷了很多“后來居上”的奇跡。有一位胡同學七年級入學成績全班倒數,且愛搗亂、上課愛說“小話”。陳穎決心要給學生戴上“緊箍咒”,于是讓他當勞動委員,用班委的責任來約束他。沒想到,效果奇好,他逐漸改掉毛病,成為課堂紀律的表率。八年級開始學物理,陳穎又告訴胡同學:“我一直都看好你,你的學習能力很好的,但目前還沒展現出來。現在大家同一起跑線,你可以證明自己。”同時還跟物理老師溝通,“多給他一些答問的機會,給他信心”。八年級第二學期,胡同學物理考了80多分,后來轉學去其他學校,臨走時抱著老師大哭。后來,他考上了大學,目前在西藏電力工作。短信中說“您當年的鼓勵,我始終記得”的正是他。
除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陳穎還擅長與調皮學生“斗智斗勇”,最后“大獲全勝”。每一次“勝利”就意味著有一名頑皮學生被“轉化”。2019年秋,八年級一位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離職,陳穎接班,但當時遭遇右手手腕骨折。醫生建議休養,她卻綁著夾板、吊著右臂走進課堂。“第一個月,班上調皮學生各種狐貍尾巴都露出來了。”陳穎說。有一個王同學印象最深刻,他在學校行為習慣不佳,但家長會上,媽媽卻夸他,這讓陳穎很疑惑。果不其然,原來家長會前孩子跟媽媽“打了招呼”。當有一天,王媽媽走進陳穎辦公室告知實情,王同學被“嚇到”了,對媽媽出言不遜。陳穎見狀,不顧右手綁著夾板,狠狠教訓了他一番,“你媽管不了你,我替她管。我也夠資格當你媽媽。”經此“一役”,王同學如夢方醒,自此對父母變得孝順,親子關系大大改善,學習成績也明顯進步。第二年他轉學,和媽媽一起帶著水果感謝陳穎和科任教師。但陳穎在醫院做闌尾手術。他給陳老師發去短信:“得知您在醫院,我在電梯里就哭了。謝謝您,陳老師。一定照顧好自己。”看到曾經的“調皮學生”如此懂事,陳穎倍感欣慰。后來,王同學考上了四川師范大學。
陳穎說,這些年學生給她取了不少綽號,“老陳”“陳媽”“陳老大”……“他們讀書時怕我,現在都好愛我”。“我帶的第一屆學生,過去了14年,但教師節、生日、中秋節等經常主動問候我的學生不少于20人。還有每逢五一、國慶大假,他們也會約著一起,帶著零食來看望我和科任老師。感覺很幸福。”
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陳穎就是這樣的老師,十七年如一日,勤奮敬業,悉心育人,踏實為人,對學生充滿愛心慈心,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敬愛;對同事不懈誠心熱心,深得校領導與老師們的認可。青年教師初登講臺難免緊張,她陪著“徒弟”磨課摳細節;遇調皮學生,她教“斗智斗勇”技巧,傾囊相授班級管理筆記。作為年級組長,同事笑稱她有 “化骨綿掌”—— 再棘手的教學難題、復雜的學生矛盾,經她總能妥帖解決。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陳穎始終認為教育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溫暖”,是日復一日的扎根與守望。“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獨特的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都需要陽光的喝彩,雨露的呵護。我愿做孩子們學習、生活、成長路上的一束光,照進他們的心間。”陳穎說。
華西社區報記者 李玥林 供圖 陳穎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