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觀察 侯曉梅/文 安素萱/圖
“老板,來二兩燃面!”9月8日清晨,宜賓市翠屏區人民路一家宜賓燃面面館內坐滿食客,不少人正排隊點單。后廚,宜賓燃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素手法嫻熟:面條入鍋、撈起、甩干,加入秘制辣椒油與香油后迅速拌散,再撒上芽菜、花生碎、芝麻等配料,一碗地道的宜賓燃面便在她手中“誕生”。
這碗看似簡單的面,趙素做了40年。1985年,她畢業后進入面館工作,從洗碗打雜起步,后來師從宜賓燃面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曹祉清,一步步掌握選料、煮面、調味、拌面的傳統技藝。“做面和做人一樣,差一分火候、少一味調料,都不是那個味兒。” 趙素常說。
在趙素心中,宜賓燃面不只是一個地方小吃,更是承載百年歷史的文化符號。2010年,她隨師父帶著宜賓燃面走進上海世博會,與全國 70 多種面食同臺亮相。也是在那時,她才知道小吃也能申請非遺。“咱燃面從清光緒年間就有了,百年工藝不能斷,申請非遺還能讓更多人知道它的好!” 從上海回來后,趙素下定決心,要將這碗傳承百年的面送上 “非遺” 舞臺。
可申請非遺的路,遠比煮一碗面艱難。最大的難題是歷史資料缺失:“老一輩的記憶模糊了,現有的文字記載更是少得可憐。” 為收集素材,趙素成了 “尋史人”,在翠屏區商務局、翠屏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等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她翻遍宜賓地方志與飲食文化史料,尋找關于宜賓燃面的記載;同時走街串巷,拜訪年過八旬的老食客、老匠人,聽他們回憶燃面的過往故事。
那段時間,趙素白天守著面館煮面、待客,晚上關店后還要整理資料到深夜。“證明材料補了好幾次,有時候累得不想動,一想到能讓更多人了解宜賓燃面,我就又有了勁兒。” 她說。2011 年6月,好消息傳來 ——宜賓燃面成功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她的堅持終于讓這碗家鄉味有了 “非遺身份證”。
對趙素而言,申遺不是終點,而是對 “匠心” 更高的要求。“正宗的燃面,吃的是做面的技術,更是調料的講究。” 她介紹,香料配比、放料流程、攪拌手法等都有門道,單是燃面的配料就有二十多種,每一種都要精心挑選、搭配。“一種配料稍微調整,都會影響最終的口感。” 她說,比如芽菜,是她跑遍宜賓幾十家供應商,才挑出最合適的。
今年61歲的趙素仍在為宜賓燃面奔走,只為守護 “傳承的味道”。一方面,她擔任宜賓職業技術學校的技術特派員,每周定期給學生上課;另一方面,她還在物色徒弟,“要找能沉下心的人,把這門老手藝、老味道一直傳下去。”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