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聲》今日開版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今天,四川農村日報《民聲》版正式與您見面了!
《民聲》將秉承本報“面向農村、關注農業、情系農民”定位,傾聽基層聲音,并與四川在線“問政四川”網絡問政理政平臺深度合作,開設“鄉村熱線”“回復選登”等欄目,進一步架起全省各級黨政部門、領導干部與廣大群眾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的橋梁,同時為全省各級干部提供深入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推動群眾關心的問題得以及時解決,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持續提升,進一步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
今后,您有什么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或者疑惑不解的問題,歡迎發送郵件至583810855@qq.com,或登錄四川在線“問政四川”網絡問政理政平臺(https://ly.scol.com.cn/)留言,及時與我們聯系!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都 文/圖
“現在全國都在搞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何我們村里的這塊農田荒廢了,草比人高,沒有動靜呢?”近日,在四川在線“問政四川”網絡問政理政平臺上,長期在省外務工的南部縣謝河鎮上柏廟村村民宋先生留言咨詢。
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全省各地正積極開展撂荒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也是如火如荼。而上柏廟村的情況究竟如何?網友反映的相關問題是否屬實?6月中旬,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帶著疑問走進該村,進行了實地采訪。
▍農戶身體不好 土地無奈撂荒
針對宋先生反映的問題,南部縣謝河鎮人民政府近日在網上作了回復:“經我鎮農業中心和上柏廟村現場核實,你反映上柏廟村原5組、6組存在部分農田撂荒情況屬實,按全縣統一規劃,上述農田不屬高標準農田改造對象。我鎮農業中心和上柏廟村計劃在今年6至7月對上述農田進行撂荒地整治,正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而記者在現場看到,實際土地上種著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并沒有被荒廢。
上柏廟村2組的這塊地如今已由村集體代種,種上了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
“作為外出務工大縣,當地年輕人多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短缺。”據上柏廟村黨支部書記宋小華介紹,眼前這片地是2022年經過撂荒地治理整治出來的。去年底至今年初,田地的主人因疾病無法進行耕種,季節性撂荒了一季。目前,該地塊由村集體進行代種。
宋小華的說法得到村民敬思友的印證。在上柏廟村2組采訪過程中,記者遇到正在勞作的72歲高齡的上柏廟村村民敬思友。“原來也沒撂荒,這兩年這家人身體不好,就沒怎么耕種。”敬思友一邊開墾田塊播種大豆,一邊告訴記者,“田地一季不種,草就長起來了,很可惜。”
▍這里能否建設高標準農田
針對網友留言中提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疑問,記者同樣進行了調查。
細碎地塊多、連片土地少、坡度落差大等不利條件,成為上柏廟村農業發展的痛點。“當地沿江落差大,屬典型的丘陵山區地貌,村莊道路和灌溉條件較差,可以說是‘看得見水,卻用不上水’。”在記者現場調查途中,南部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股股長羅曉明如是感慨。
上柏廟村一瞥。
感慨背后是無奈:上柏廟村海拔在400米左右,是全鎮海拔最高的村。“上世紀由于修水庫淹沒了江邊的低洼平地,之后全村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往山上‘搬家’,可利用起來種植的田地很少。”宋小華告訴記者,該村由原上柏廟村和頂山寺村合并而成,人均耕地面積為0.75畝左右。
記者梳理《南部縣高標準農田規劃(2021-2030)》(下文簡稱“南部縣規劃”)發現,南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分為改造提升和新建兩大類。其中,謝河鎮城東村、店兒梁村、黑竹林村等多個村落規劃在2030年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造提升)中,并沒有上柏廟村。
“這是大方案,在具體實施時,規劃設計單位會到現場根據實際地形地貌等再進行優化。”羅曉明告訴記者,對于宋先生的咨詢,南部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多次到現場進行查看核實。其中,上柏廟村生態條件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形,所反映的地塊狹長,面積都不超過1畝,且地埂與地埂高差都在一米以上。
“在整地條件上,所述地塊實際條件確實不符合調整。但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提升所涉及的內容是多樣的,我們會根據所述地塊與周邊實際情況開展山坪塘整治、渠系建設等改造提升,這些同樣屬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范疇。”羅曉明介紹,在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提升包含對地塊形狀調整、坡度改緩、山坪塘整治、地力培肥、渠系建設等。根據南部縣規劃,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2030年前,上柏廟村基本農田也將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
“希望有朝一日村子的耕地可以建設成高標準農田,讓我們能夠回到家鄉投身農業,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就業。”當得知上柏廟村未來也能建成高標準農田,宋先生充滿期盼地說。
▎鏈接
高標準農田 要建好更要管好
耕地,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其中,高標準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
目前,四川省已出臺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年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省要新建高標準農田1857萬畝,改造提升1594萬畝。
規劃提到,根據區域自然資源稟賦、農業發展布局、主體功能區劃和糧食生產主要障礙因素等,分區分類施策,合理確定平原地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攀西地區、川西北高原區建設模式。開展分類試點示范,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制綜合配套,助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按照劃分,南充全市處于丘陵地區。
“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考慮糧油產業規劃的布局發展。”羅曉明介紹,按照《南充市建設300萬畝糧食安全產業帶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丘陵集中發展示范區推進方案》要求,到2030年,產業帶內高標準農田占比達到100%,其中,定水鎮、大王鎮、三官鎮等9個鎮屬于10萬畝以上糧食安全產業帶核心示范片鄉鎮,被納入南充市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重點鄉鎮名單中。
“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建得好,經得起群眾檢驗,更要管得好,使其長期發揮效益。”南部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全縣規劃建設28.1萬畝,到2030年,永久基本農田將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農民日報為人民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誰來種啊
打造高標準農田
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