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觀察 劉靜茹
9月3日,雨城區碧峰峽鎮三益村的高標準農田里一片繁忙景象,38名村民正分散在田間地頭,揮鋤整地,彎腰栽種卷心菜苗……這個基地每日可完成13畝種植任務,因品種不同,全部種完需一個月左右,90天后即可迎來首輪豐收。
村民們正在鋤地
據了解,這片200畝土地曾為低效林田。2021年,雨城區農業農村局啟動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通過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系統升級、道路修整和土壤培肥等措施,將其打造成“田成方、路相通、渠成網”的現代化農田。如今,這里已實現全機械化耕作和無人機智能管護,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基地采用“糧食+蔬菜”兩季輪作模式,既保障“米袋子”,又豐富“菜籃子”。“當前種植的卷心菜預計今年產量將超千噸,明年4月則輪作玉米。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增強了本地農產品供應能力。”雨城區雅雨源家庭農家負責人曹宗貴說。
栽種卷心菜
當地村民李文輝平時在工地務工,農忙時便在這里進行土地管護維護工作,為自己帶來不錯的增收。“不僅有土地流轉租金每畝850元,平時務工每天90元,收獲時計件算錢,一年能多掙5000元。”像他這樣既收租金又賺工資的村民不在少數。據悉,基地通過“公司+種植大戶”模式運營,由雅安供銷復興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牽頭,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生產。
雨城區農業農村局農機服務中心主任甘青松表示,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區里通過基礎設施改造和技術服務下沉,推動農田高效化、綠色化發展。
雨城區近年來扎實推進“菜籃子”工程,2025年完成1200畝蔬菜基地建設,形成覆蓋5個鎮的保供網絡。全區已有13個基地納入“菜籃子”保供名錄,總面積達2200畝,并通過綠色防控、質量監管和產銷對接等措施,確保蔬菜“產得出、供得上、質量優”。碧峰峽基地正是雨城區“菜籃子”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融合的縮影。通過糧菜輪作和集約化管理,這片土地正變為保供應、促增收的希望田。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