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第四版聚焦四川文旅,刊發稿件《古鎮新“味”,文旅新“景” 探尋四川煙火氣里的消費密碼》,全文如下: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薛玉斌 黃雨寒 胡旭 李力可
新消費回應新需求,新文旅激發新動能。文與旅的深度融合與場景創新,正是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抓手。近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參與“活力中國調研行”來到四川省,在行走中感受四川如何將資源稟賦轉換為可知可感可觸的文旅新場景,實現提振消費與文化傳承的互促互融、有機統一。三座古鎮,或以美食煙火,或以非遺技藝,或以抗戰文化,吸引著八方來客。在文脈傳承與創新求變中,這些古鎮深入探索“舊時光”的“新表達”,正不斷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持續煥新。
美食之味:最是“煙火”暖人心
峨眉山下,大佛腳邊。當游客走過峨眉河上石板鋪就的儒公橋,踏進蘇稽古鎮的斑駁老街,一股濃郁的鮮香便會撲鼻而來,讓人流連——那是蹺腳牛肉的湯頭正在鍋中翻騰。
作為美食大省四川唯一一個以美食命名的特色小鎮,有1400年歷史的樂山市蘇稽古鎮因蹺腳牛肉聞名遐邇,也因靠近峨眉山和樂山大佛兩處世界級文旅資源,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食客與游客,將這里作為在樂山游覽的第一站。
“都說到樂山沒有吃蹺腳牛肉就等于沒有到過樂山,而蘇稽就是蹺腳牛肉的發源地。”蘇稽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先亞琴介紹,蘇稽鎮的蹺腳牛肉已有近百年歷史,最初只是當地周村農戶用牛骨、香料熬制湯底,將牛雜碎煮成湯菜,為附近碼頭工人補充營養的簡單吃食。為了節省時間,碼頭工人通常會端著碗迅速開吃,也不會放下身上沉重的貨物。有時不好掌握平衡,工人們就會找個支撐點,一只腳站在地面,而另一只腳是蹺踏在石頭或條桌的橫梁上,慢慢地,蹺腳而食的場景逐漸流傳開來,就形成了“蹺腳牛肉”這一獨特名稱和用餐方式。
隨著時間推移,這道原本樸素的民間菜肴,逐漸走向精致化和產業化,如今不僅成為蘇稽鎮的“金字招牌”,更成了樂山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并入選了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統計,目前僅在蘇稽古鎮經營的蹺腳牛肉店鋪就有80多家,樂山城區有500多家,還開到了北京、上海、重慶等地,全國門店已超萬家。
在蘇稽鎮,幾乎每家蹺腳牛肉店都有獨門秘方,湯底香濃、肉質鮮嫩,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每到假期,古市香、老牛筋、老石橋等老字號店鋪門前便常常排起長隊,單店年銷售額最高能達到2000萬元。今年“五一”假期,蘇稽古鎮首日就接待游客4.5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近500萬元。
“翹腳香不香,關鍵看湯。”一家古色古香的老店中,廚師用長勺舀起熱湯,澆在快速汆燙的熟牛肉上,撒一把香菜,一碗蹺腳牛肉就能上桌了。老板楊霞告訴記者,自家店有上百張桌子,四五十號員工,而她保持生意火熱的秘訣便是“守正創新”。
“我們形成了行業標準,堅持做原汁原味的蹺腳牛肉,同時又在特色小吃上進行創新,吸引年輕消費者。”楊霞說。
古鎮的魅力,不止在碗里。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古鎮,當地正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如今,節假日的峨眉河上,魚鷹圍獵的表演總能引來游客圍觀;“牛兒燈”則是由當地村民扮成牛和小孩,穿著花衣服,拿著道具,沿著古鎮街道走,一邊走一邊表演,引來不少游客跟著拍。
“這是本土的民俗,以前只有過年才演,現在節假日也演,讓游客感受我們的文化。”樂山市市中區文化和旅游宣傳推廣中心副主任付瑞義說。
蘇稽人也在思考:如何讓游客不僅來吃,還能來玩、來住?
今年以來,當地推出了“夜游蘇溪”項目——晚上的峨眉河,燈光亮起,游客可以坐竹筏,沿著河逛,欣賞兩岸夜景。“國慶的時候,我們會布置得更漂亮,既有燈展,也有街頭藝人唱歌。”付瑞義說,“以后還有演唱會、漢服打卡點等新業態,我們希望把美食和娛樂結合起來,讓游客吃了飯,還能玩一會兒。”
“我們的古鎮有隋唐起源的文化,要把這些元素以年輕態的形式加進去,讓年輕人覺得有意思。”付瑞義告訴記者,如今樂山全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億人次,其中“美食游”占比超70%。如何讓尋味而來的游客體驗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當地不斷探索的方向,“不能只靠美食,還要有文化,有體驗,這樣游客才會再來”。
暮色降臨,峨眉河畔的燈光漸漸亮起,喧鬧的老街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蹺腳牛肉吸引著食客駐足品嘗,當脆嫩的毛肚、鮮香的牛肉在唇齒間綻放出獨特風味時,或許能夠忽然明悟——美食之味,藏在百年的石板里,藏在老祖宗的手藝里,藏在村民的笑容里,藏在每一碗現做現賣的蹺腳牛肉里——這是最真實的人間煙火,也是最鮮活的文化傳承。
匠心之味:醬油飄香引客來
盛一碗熱飯,倒幾滴先市醬油,淋上豬油,撒上蔥花,攪拌,一碗無數合江人從小吃到大的家常美食,正吸引著八方游客來一探究竟。
“看到醬油是怎么做出來的,又在赤水河邊走了走,我第一次覺得原來醬油也可以是有故事的。”剛穿著漢服在百年曬場拍了寫真的大學生孫迪,邊擦汗邊興致沖沖地對記者說。她在網絡上刷到“氛圍感十足”的醬油莊園照片后,就從貴陽來到了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先市古鎮“嘗鮮”。
“赤水河,萬古流,上釀酒,下釀油”,至今仍在流傳的歌謠,生動描述著這片土地上“源于漢,興于唐,盛于清”并綿延至今的醬油釀造技藝,如何融入當地人們的生活。
在赤水河畔的先市古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釀造醬油的傳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如氣候、河流流向、日照、曬露場與河流的距離等,產生出獨特的發酵菌群,恰到好處的日曬、夜露,讓先市醬油醬香馥郁,咸香回甘、余味悠長。百年來所堅持的十三道工序、三年晾曬的古法釀造與匠心守護,使先市醬油不僅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城市的“金名片”。
在百年曬場,6000余口曬露缸整齊排列,其中有100多口是超過100年的老缸,赤水河安靜地蜿蜒流淌,醬油在不斷地日曬夜露中愈發醇厚。曬場的講解員撈起一勺醬油,為游客講解從一顆黃豆成為一滴醬油所要經過的浸泡、蒸燜、攤涼、制曲等程序。游客們好奇地打量著城市生活中并不常見的曬露缸,品嘗著不同口味的醬油。
從大門敞開的醬油企業,到集生態釀造、非遺技藝傳承、研學旅行、參觀互動于一體的沉浸式非遺傳承釀造基地,合江縣正開拓先市醬油的“工業+文旅”新賽道,通過文旅新場景的改造與煥新,既吸引八方來客,也提升品牌效應。
“在沒有進行文旅改造前,我們也是大門敞開的,歡迎所有人來看看;升級后,我們又新設計了春曲投料、取油賞味等沉浸式體驗活動。”先市醬油赤水河莊園副總經理孫彩云介紹,目前年均游客達10萬人次以上,游客進入莊園不收取任何費用,但很多游客都會在了解醬油的釀造過程、進行互動體驗后,買幾瓶醬油帶回家,嘗嘗莊園推出的醬油冰激凌、醬油咖啡等新產品。“大家原來看到的是一瓶瓶包裝好的醬油,現在看到了制作過程,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百年傳承和守護,產生的是認同,自然就想在這里消費。”她說。
8月底帶著孩子來參與“小小釀造師”體驗課的陳女士向記者分享,作為瀘州本地人,她很早就知道先市醬油。但如果只是看景,她擔心才上小學的孩子無法沉浸其中,在網上刷到研學相關內容和同事推薦后才帶孩子前來游玩。“看著工匠翻缸、淋油、制曲、翻醬,也體驗了幾個環節,他很投入,家長看著也欣慰,孩子們應該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從哪里來的。”
像孫迪和陳女士這樣在社交媒體刷到內容后前來的游客,不在少數。大學畢業不久,26歲的瀘州女孩楊藺在先市醬油赤水河莊園擔任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內容發布后,所獲得的大量轉發、點贊、后臺咨詢讓她有充實的滿足感,早上向她咨詢、下午就從綿陽帶著兩個孩子趕過來參加親子活動的游客讓她記憶猶新。“我守護和傳播的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時間沉淀的匠心。我想用我的力量,讓古老的非遺變得生動、直觀、有趣,讓醬油香飄得更遠。”
從百年品牌到文旅新景,吸引的不止各方來客,還惠及本地居民。據悉,先市鎮積極聯合當地農戶探索發展“醬缸代養”模式,帶動先市鎮金鉤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預計在先市醬油赤水河釀造基地全面建成后,年均接待游客能達到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00萬元,提供300余個就業崗位。
天工坊中,年逾六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醬油釀造技藝傳承人陳思維正看著工匠翻炒黃豆,不時耐心地為游客講解先市醬油釀造的十三道工藝;另一側,楊藺正將新拍攝的內容做短視頻、圖文的轉換,并隨時回復著網絡上大家熱情的提問……非遺傳遠傳開、醬油香飄四海,是他們共同的盼望。
文化之味:潤城興業新韻濃
處暑過后,熱氣漸褪。午后,四川宜賓李莊古鎮月亮田景區映月河池,一艘搖櫓船從石拱橋下緩行而來,陣陣漣漪擴散開去,掠過樓臺水榭、輕漫野鴨蘆葦,船上和岸邊的游客紛紛舉起相機,定格這份難得的愜意。
“月亮田”是抗戰期間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他們的居所被保留恢復,周邊區域近年來被打造成月亮田景區,建筑風光別具一格,經營業態豐富多元,面貌煥然一新。“在梁林舊居,我們看到烽火年代的伉儷情深。在一個個街巷院落,又藏著很多好看、好吃、好耍的驚喜。”一對情侶七夕節專程前來旅游,興致盎然。
金沙江與岷江在四川宜賓匯流,始稱長江。長江從三江口一路向東奔涌,在19公里外的南岸回彎處,李莊古鎮臨江而建,白墻黛瓦青石板,已有千年歷史。
而在抗戰時期,李莊以“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16字電文,對正在飽受戰亂的國立同濟大學傾情相邀。同濟之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文教科研機構也陸續遷來,一萬余名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在這里找到一方安靜的書桌。
他們中,有中國建筑學大師梁思成、林徽因,有中國現代考古學開拓者李濟,有中國克隆技術開創人童第周,有殷墟考古大家董作賓,還有享譽海內外的傅斯年、梁思永等一大批學人。大師們扎下根來,在逆境之中不廢研求、在方寸之地頑強生長,淬煉出寶貴的“文化抗戰”精神,也讓“李莊”成為被歷史銘記的文化符號。
“過去,李莊庇護中華文脈,提供安靜書桌。而今,李莊守護古鎮歷史,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宜賓李莊古鎮景區管委會主任李春說,李莊的工作重點在古色古韻,“色”即形態,保護它要盡可能大范圍,修繕它要盡可能小動作,下足繡花功夫留住歷史原貌;“韻”即文態,保護它要構建大體系,挖掘它要重視小細節,傳承歷史記憶。
“請同學們抬頭往上看,房梁上掛著的這個大滑輪,就是當年國立同濟大學工學院學生使用的原件。”在李莊古鎮東岳廟岱宗殿,講解員向一群前來研學的同濟大學2025級新生講述,80多年前,李莊人將東岳廟、禹王宮等“九宮十八廟”的菩薩神像“請”出去,改為教室,師生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治學求理。
今年秋季開學,同濟大學把“開學第一課”放在李莊,激勵學生們在尋根問道中體悟個人價值與國家前途的命運與共。同濟大學2025級本科新生衛思晨感慨道:“觸摸著檔案的褶皺,踩著先輩走過的石階,才懂得什么是‘文脈不滅’。”
瞄準不同年齡學生的研學需求,李莊依托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原址原景打造“1+N”文化抗戰舊址展示體系,并以名家大師在李莊的研究領域和逸聞趣事為線索,推出“打珠院”研學中心,開發出生物標本、古法造紙、傳統木工、古建制圖等研學課程,深受家長和學生歡迎。2023年以來,李莊古鎮已接待研學團隊超300批次,共計接待學生10萬余人。
宜賓翠旅投資集團景區管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圍繞全齡段、沉浸式、體驗化目標,李莊古鎮還通過聲、光、電、霧、無人機飛行和情景演繹六大功能元素,重點打造夜間經濟;依托60畝的映月河池水域打造搖櫓船、古裝旅拍、非遺手工、霧森音樂會、月亮島花田火鍋等特色文旅項目,拉動游客在地時長,促進文旅消費。
每到傍晚,一葦渡江、茶耘舞藝、掌燈儀式等10余個常態化活動在月亮田景區接連上演,為游客帶來嶄新體驗。今年以來,李莊古鎮以“景城相融、文旅創新、農旅共生”為核心,圍繞不同季節特色,策劃了超過1000場主題活動。
“以前游客來玩只能看古鎮,現在還可以逛博物館、入住民宿,尤其是隨著景區的打造,適合年輕人游玩的項目越來越豐富,游客數量越來越多。”李莊古鎮“來今雨軒”餐廳負責人廖小敏說,“剛過去的七夕接待了兩三百桌,生意特別火爆。”
千年文脈煥新姿,“中國李莊”的獨特文化IP正在激發更多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新消費,刻入李莊歷史的文化基因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不竭源泉。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作為文旅大省,2025年上半年,四川省接待游客6.82億人次,游客總花費9125.05億元。2024年,全省社消零增長4.2%、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總量居全國第5位;今年1-7月,增速為5.6%。三個古鎮的新“味”與新“景”,正是四川文旅探索與新場景拓展的生動詮釋。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