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從哪一道菜開始,是養樂多做的叉燒?是棒打鮮橙烹出的糖醋排骨?還是微波爐熬出的豬油渣兒?反正做菜這件事變得活潑明媚,聽起來不再手忙腳亂,信手拈來間,還被貼了一個氣質完全不同的標簽——“邪修”。
“邪修”,在時下的互聯網語境里,這個詞用來形容以“不走尋常路”的方式解決問題。
如今,“邪修”的賽道越拓越寬,從廚房走到健身房,從家里走到辦公室。但你品,你細品,“邪修”的配方,竟然還有些熟悉的味道。
“魔改”廚藝不是離經叛道,而是兩點之間最近的“直道”。這種另辟蹊徑的智慧,早在做可樂雞翅時就已經實踐,一罐可樂同時解決嫩肉、上色、調味三大課題,這是效率,也是對食材和調味的深刻理解,力求不浪費配料表里的每一個細項。回想起在物質不夠豐富的年代,沒有專門工具,也沒有完備調料,能干的主婦也照樣烹出諸多美食。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邪修”能夠解放一下被外賣和預制菜強攻的胃,那也是修來的“功德”。
社交平臺網友分享“邪修做飯”
健身房里的抽象,是為了練得具象。健身“邪修”里比較出圈的方式,包括“臀部發力”是要想象屁股縫夾著一張A4紙走路而不讓它掉下,“矯正沉肩”是要告訴自己“打開翅膀”……想象力落地的實效之準確之高效,讓人不禁會想,如果自己的瑜伽健身教練要是能有這樣的引導方式,其業務能力、時薪甚至流量,怕是要更上一層樓。因為這分明就是用通俗的表達來描述專業的體驗,降低了一眾客戶的理解門檻。
日常“邪修”和傳統小妙招共享DNA。它們都誕生于民間智慧,都帶著一種“不擇手段解決問題”的實用主義基因。當年看外婆用牙膏清潔銀器、母親拿報紙吸附冰箱異味的小朋友,長大后用電熨斗煎牛排、塑料袋去油污,其實都是用務實的態度,讓原本不相干的物件,重新碰撞出對生活的新解讀,聽起來完全“不邪”。
為什么“邪修”能在各個賽道策馬揚鞭呢?
對專業化迷思的解構。曾經,煎炸要用溫度計,健身得辦卡甚至需要私教,護膚要層層道道工序,露營要不失禮地帶LOGO天幕……被消費主義裹挾的專業化敘事下,在標榜所謂“正確方式”時,也筑起了參與壁壘。“邪修”的妙處,不在于追求裝備,而講求功能的本真,超市飲料拼配超越“主理人”的特調咖啡,牛奶瓶裝水能當啞鈴,踮起腳尖就可以實現抗阻訓練——可不,這踮著腳隨時能實現的生活方式和節奏,多親切可愛,多簡便易行。
社交平臺網友分享“邪修飲料”
資源困局里創意靈光。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用電飯煲和簡易餐具,卻想復刻家鄉味道;都市白領在狹小出租屋內渴望居家健身;打工人想利用午休時間在辦公室健康飲食卻只有微波爐。此時的“邪修”,分明是“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古老智慧傳承,在條件限制中尋找可能性。資源匱乏怕啥,靈感照樣如泉涌,這不僅是生活的智慧,更是生活的韌性,心靈雞湯都不夠它補。
互聯網時代的認同算法。社交媒體的表演屬性和指數級的傳播速度,為“邪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孵化土壤。方法很邪很離奇,但評論區充滿“親測可用”的證言和點贊,這跨地域、跨圈層的即時互動,使“邪修”智慧得以快速進化,這時就不僅是分享,更是身份認同,確認過眼神,都是拒絕被消費主義定義的人。
“邪修”雖有一“邪”字,但因為它很多時候通向的,是不輸正道的歡喜結果,甚至還節約了時間、優化了效果,對這個“邪”字的觀感,竟在很大程度上朝著“天真無邪”的畫面去傾斜。
天真,是因為生活主體的回歸。“邪修大法”讓很多普通人成為生活創新的主角,而不是專業方案的被動接受者。每個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條件和需求,跳出條條框框,另辟蹊徑創造自己的方案,這本身就體現了生活的主動性。既像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心,又把生活的主動權握在自己的手里,這么積極向上,心理學怕是都想收了它,給一個流派名分。
無邪,即正,誰說“邪修”不是一股清流呢。它讓你透過現象看本質,筆記本散熱口是懶人的發酵“神器”,提供恒溫剛剛好;電熨斗能均勻導熱,那它就是可用的煎烤工具……主打一個重視實效勝過形式,關注結果多于過程,條條大路通羅馬。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對專業的完全否定,而是多樣性地接納——專業方法很好,但我的方法也不錯,只要有用,就是好東西。
本期話題
你嘗試過哪些“邪修”?評論區聊一聊~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民間智慧更上一層樓
“邪”的不是方法,是打破常規的勇氣。只要結果歡喜,條條大路通羅馬,何必拘泥“正統”二字。
只要有用,就是好東西。 這種“邪修”精神確實是一股清流,它鼓勵我們思考、創造,不被形式所束縛。
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天真無邪”,“不走尋常路”!只要合法合規,合情合理即可,讓生活甜蜜幸福,讓人生豐富多彩!
“正”與“邪”區分的標準,只是參照物不同,另辟蹊徑,豁然開朗。
辦公室想熱牛奶沒杯子,找了個干凈的玻璃罐頭瓶,倒牛奶放微波爐,熱完喝著和用杯子沒差,省了帶杯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