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吳亞飛
9月10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盤點在服務區(市)縣、園區、產業、企業和項目五個方面的成效。
具體來看,在服務區(市)縣方面,通過同頻共振、資金支持、示范引領、要素保障等舉措,推動31個項目納入省級生態環保專項資金項目儲備庫,總投資7.27億元。在服務園區方面,創新建立“園區環保首席服務工作制度”,實現全市區(市)縣園區上門幫扶全覆蓋,選派28名干部駐點服務20個園區。在服務企業方面,搭建“生態優園惠企會客廳”,截至目前,已舉辦35場政企交流活動,協調解決941個環保問題。
這些效果得益于多項制度創新。首先,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當前改革的重要領域,深受企業關注。成都市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處處長杜康介紹,“通過建立園區首席服務制度,累計解決558個企業訴求;承接國家級全鏈條改革試點,創新‘工業上樓’打捆環評模式,為企業節省成本5-13萬元;開發智能審批系統,將環評報告編制時間從1個月壓縮至1天。”據統計,1-8月,成都市審批環評項目829個,承諾制占比超63%,實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以高質高效審批服務激發經濟活力。
其次,環境執法部門通過精準檢查、無感執法、差異監管、全域執法普法等創新機制,大幅減少現場檢查頻次,1-8月涉企現場檢查次數同比下降77.3%。成都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副總隊長張川介紹,今年以來,將1593家企業納入執法正面清單,較去年同期增長693%,對清單企業原則上實行“現場免檢”,做到對企業“無事不擾”與精準監管的有機統一,為市場主體營造寬松、規范、有序的發展環境。
再次,“生態優園惠企會客廳”制度通過部門與企業面對面的方式,確保企業困難訴求得到有效回應和落實。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應急信訪與企業服務處處長康岷春介紹,35場政企面對面活動涵蓋危廢、輻射、大氣等多個環保領域,打通政策咨詢、問題反饋、技術幫扶一站式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推動政策精準直達。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