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解放軍報》第4版刊文《美國防部更名“戰爭部”引爭議》,作者為王夢杰。
全文如下——
美國總統特朗普9月5日簽署行政令,決定恢復美國國防部歷史舊稱,將其更名為“戰爭部”,并把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等人的職銜相應改為“戰爭部長”等對應稱謂。這一舉動不僅在美國國內引發爭議,更在國際社會激起廣泛憂慮。
美國五角大樓。新華社發
美國軍事機構名稱的變遷見證著美國的擴張。1789年設立的“戰爭部”曾主導美國不斷通過軍事手段擴張領土和影響力。隨著1947年《國家安全法》的頒布,杜魯門政府將軍事指揮權統一交由新成立的“國家軍事機構”。1949年,該法修正案將“國家軍事機構”更名為“國防部”。雖然這一調整被認為是對二戰后國際局勢的回應,但并不意味著美國真正走上和平的道路。有數據顯示,從二戰結束到2001年,全世界發生了248次沖突,其中201次與美國相關,占比高達80%以上。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挑起或發動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敘利亞戰爭,用軍事霸權為擴張開路。
恢復“戰爭部”名稱,折射出美國對外戰略的調整,實際是將軍事擴張的敘事重新包裝,為單邊主義戰略披上“合法外衣”。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延續其第一任期內的“美國優先”主張,雖然美國在歐洲等地有戰略收縮的跡象,但軍事擴張勢頭有增無減,大幅提升國防預算,推進部署“金穹”系統,公然轟炸伊朗核設施,都是具體的表現。特朗普公開叫囂“奪取格陵蘭島”“吞并加拿大”,要求北約其他成員承擔更多軍費,早已令盟友心生不滿。從“國防”到“戰爭”的敘事轉變更表明,美國正試圖以武力進一步挑戰國際安全秩序與規則,暴露出極端利己主義本質,引起國際社會強烈擔憂。
此次更名還有強化政治人設鞏固政治地位的考量。當前距中期選舉還有一年多時間,美國兩黨圍繞選區重劃等問題展開了激烈博弈。通過為國防部更名,特朗普可以展示“改變華盛頓建制”的決心,強化其“顛覆傳統”的人設,鞏固并擴大支持者群體。自今年1月上任以來,特朗普肆意揮舞“關稅大棒”,強推移民驅逐計劃,大幅裁撤聯邦雇員,大量關停政府機構,面臨多項司法訴訟和巨大反對壓力。此時拋出極具爭議的軍事改革話題,可吸引社會和媒體注意力,轉移輿論焦點。此外,更名還可為美持續擴大的軍事開支提供合法性支撐,將“戰爭常態化”植入公眾認知,消解美國國內反戰輿論對擴張軍備的阻力,更好地爭取軍工復合體的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正式改名需要國會批準,這道行政令只是將“戰爭部”作為國防部的“次級稱謂”使用(相當于代稱)。不過,行政令要求赫格塞思采取措施以推動國防部實現永久更名。目前,已有多名共和黨議員向國會提出相關更名議案。在政治極化加劇、財政負擔沉重的背景下,美國政府這一做法在其國內引發巨大爭議。據美政府機構估算,更名將導致包括文件、標識、系統更新等數十億美元的直接支出,間接成本更高。
當前國際社會普遍倡導多邊主義安全合作,美國防部的更名明顯與這一主流趨勢背道而馳。在“霸權成本”高企、全球力量格局加速演變的背景下,這種妄圖通過名稱變更重振霸權地位的做法,不僅無法挽回其國際信譽的持續下滑,反而會加劇世界各國對美式霸權主義的警惕與抵制。
來源?《解放軍報》 長安街知事
編輯 賈凱 審核?蔣波 陳潔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