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深處內陸的西部腹地城市,如何在商業航天這片“高精尖”賽道上破局突圍、閃耀蒼穹?答案,藏在三次劃破長空的烈焰里,更寫在“火箭總裝+電磁發射”的差異化布局中、產學研地協同的創新鏈上、政企同心的服務里。
9月5日谷神星一號(遙十五)火箭發射圓滿成功!愛神星太空相會。王衡 攝
截至2025年9月,星河動力資陽基地已成功總裝并發射3枚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將16顆衛星及1個留軌試驗平臺精準送入預定軌道。“四川資陽造”火箭實現“三發三捷”,讓資陽從商業航天的“仰望者”蛻變為不容忽視的“參與者”。
一枚火箭 串起產學研地協同創新鏈
據悉,9月5日發射的“四川資陽造”火箭共搭載四顆功能各異的衛星。其中,開運一號專注于對地觀測與空間感知,智星一號主要開展新型變溫材料在軌驗證及對地拍攝,云遙一號27星用于GNSS掩星探測,可反演大氣與電離層數據。
9月5日火箭發射觀禮現場。 (資料圖)
最值得關注的愛神星留軌試驗平臺,是由星河動力自主研制的國內首個商業火箭末級留軌試驗平臺。該平臺完成主任務后將繼續留軌運行,搭載可見光相機、星屏、阻尼球等載荷,開展長期在軌試驗與機動驗證。此次發射的愛神星留軌試驗平臺也是繼2024年6月6日首顆愛神星成功入軌后的第二次發射。
“愛神星留軌平臺是基于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末級進行適應性改造,通過系統升級使其具備在軌長期運行能力。”四川星河動力副總經理崔品介紹道,通過給火箭末級加裝太陽帆板、動量輪和傳感器等設備,使其由太空垃圾變身“太空試驗室”。這一創新既拓展了火箭在軌應用與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了火箭末級的利用價值,更為商業航天領域的資源復用探索出新路徑。
谷神星一號(遙十五)運載火箭運往發射基地。(資料圖)
同時,本次火箭搭載的開運一號衛星,是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首顆天基平臺太空態勢感知衛星,由北京開運聯合信息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上海巡天千河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研制。
北京開運聯合信息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場中心負責人李肇峰表示:“‘北京造’衛星能夠搭乘‘四川資陽造’火箭升空,是地域與企業合作的典范。商業航天發展需要更多這樣的聯動,才能實現產業鏈的持續擴展。”
此外,本次發射還將“基于柔性傳感的衛星關鍵折展部件狀態實時監測系統”送入預定軌道。該系統由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與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聯合研發,是我國首次實現柔性電子傳感技術在航天器關鍵部件狀態監測中的在軌應用驗證。
這讓現場觀禮的西安廣播電視臺記者郝沖深感“緣分奇妙”:“通過一枚火箭,陜川兩省之間又多了一份科技共鳴。”
政企同心 并肩托舉“飛天夢”
8月29日,崔品將一面寫有“高效服務辦實事,熱情貼心為企業”的錦旗,交到資陽臨空經濟區管委會負責人手中。
“錦旗雖輕,情誼卻重。它承載的是我們從項目落地到三次發射背后,管委會及各職能部門所提供的全方位、全周期的貼心服務。”崔品感慨道。
星河動力資陽基地。全媒體記者 張露 攝
項目簽約后,資陽市臨空經濟區產業落地專班迅速跟進,其中的五位成員都成為了“全職航天保姆”。從最初的項目規劃、土地出讓,到開工建設、人才保障,專班提供“一企一策”的跟蹤保障和“幫辦代辦”服務,提前介入到項目的前期資料、許可審批、要素保障等事項中。
“剛接手時,我連‘航空’和‘航天’的高度分層都分不清楚。”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產業落地專班專員王博利用一切機會查閱資料、開展調研、與企業溝通。為了跟上企業節奏,他把辦公室變成“自習室”,連吃飯時都在和同事討論“火箭總裝流程”。
產業落地專班專員向星河動力職工了解企業情況。(資料圖)
此外,專班還創新推出“提前介入+告知承諾+容缺受理”的審批模式,大幅壓縮辦證時限,實現了“申報即受理、受理即核準”,讓企業“多用時間趕工期、少費功夫跑審批”。專班還多次組織星河動力廠房會商研究后續生產計劃,全力保障二期項目各項前期工作。
政府“靠前服務”、企業“輕裝奔跑”,這種良性互動成為“四川資陽造”三發火箭連續成功發射的重要支撐。而星河動力也以實干回應這份信任——
“我們不僅是資陽商業航天產業的參與者,更要成為產業發展的貢獻者和推動者。”崔品表示,未來將積極發揮鏈主效應,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構建完整產業生態;深化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培育航天領域專業人才,并推動航天技術與本地產業融合,賦能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積極參與產業規劃與政策建言,助力資陽打造西部商業火箭產業高地。
“火箭+電磁” 差異化路徑打造西部航天高地
“十四五”期間,我國商業航天實現了從技術攻堅到產業生態構建的系統性突破。當前,商業航天正進入群雄并起、技術迭代的加速期。
在此背景下,資陽雖起步晚,但路徑清晰——以差異化打法切入賽道,堅持“火箭總裝+電磁發射”雙線并舉。
在火箭制造端,星河動力資陽基地一期自2024年8月投產以來,已具備年產10發固體運載火箭的總裝生產能力,如今已下線3枚火箭,今年計劃總裝6-8枚。即將開工的二期項目聚焦中型固體運載火箭谷神星二號的研發與量產,計劃建設總裝總測廠房、部段裝配工房、綜合保障樓,以滿足更復雜火箭型號的研發、生產和測試需求。
“目前二期已經開工,預計年底完成主體施工,最快將于春節后實現投產。”崔品介紹道,未來這里將吸引一批高精尖科研技術人才聚集資陽,推動資陽成為西南地區火箭制造的重要一極。
航天電磁發射試驗中心。
而在發射技術上,資陽更布局前沿,聯手航天三院成立了資陽市商業航天發射技術研究院,打造全球范圍內首個采用超導磁懸浮核心技術的電磁發射平臺。資陽市采用“電磁發射+固體運載火箭”技術路線,實現發射能力成倍增加、發射成本大幅下降的效果,為商業航天發射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當前,資陽正以“西部商業航天港”發射需求為牽引,以打造“西部商業火箭谷”為目標,聚焦產業鏈中游核心環節火箭制造與發射服務,將“星箭研發制造”作為產業鏈主要定位,推動“火箭總裝+電磁發射”雙輪驅動。聯動涼山西昌發射場,建設“快速響應發射能力”,滿足低軌衛星高頻次組網需求,初步構建起上下游協同的產業鏈生態。
谷神星一號(遙十五)運載火箭在資陽總裝生產。(資料圖)
資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軍民融合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資陽將構建“一中心兩基地”的“1+2”產業布局。即:建設四川航天電磁發射與運載火箭科創中心,以及火箭總裝生產基地、西部商業航天配套產業基地。集聚鏈主企業、高校及科研資源,強化技術攻關與產業鏈協同,逐步建成全國知名的“西部商業火箭谷”和國內領先的可重復電磁發射服務應用平臺。
從“一片空白”到“三發三捷”,從“引進項目”到“構建生態”,資陽用一枚火箭證明:內陸城市也能在“高精尖”賽道上跑出加速度。未來,隨著“火箭總裝”產能釋放、“電磁發射”技術成熟,這座川中小城還將在蒼穹之上書寫更多“資陽故事”。
來源:資陽觀察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