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誰?為何能讓億萬中國人遠離饑餓?他的夢想有多大?竟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他的故事有多動人?病危之際仍心系一片稻田!他,就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今日正值袁隆平院士誕辰95周年,我們一起深切緬懷他。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平協和醫院出生,給他接生的醫生,正是大名鼎鼎的“萬嬰之母”林巧稚。上世紀60年代,糧食大幅減產,饑荒蔓延。當時從事農業科研的袁隆平毅然立誓:“一定要讓糧食增產,絕不讓百姓再挨餓!”于是他轉而專注水稻研究,開啟了提高水稻產量的漫漫科研路。他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構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的貢獻不僅讓億萬人吃飽飯,更在全球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即便年事已高,他仍堅持下田,一生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21年5月22日,袁老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當天下午,靈車緩緩駛出湘雅醫院,沿途群眾自發肅立送行。相關視頻刷屏網絡,無數人淚目。許多人專程從外地趕赴長沙,在他工作與生活過的地方獻花悼念。我當時也奔赴長沙,目睹從湘雅醫院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手持鮮花的人群幾乎徹夜守候。雨水淅瀝,菊花成海,人們久久不愿離去。
袁老曾寫在給母親的一封信中寫道,“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杯,我總是對人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媽媽要陪著他去。他回憶著:“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么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我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 5月24日,在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樓外,在一束鮮花叢中的小卡片上,有人摘錄手抄了袁老這句話,“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袁老研究種子,熱愛種子,曾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鮮花叢中,小卡片上有人寫“袁老您放心走好,我們會做一粒好種子。”
“我夢見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我和同事坐在稻穗下乘涼。”袁老生前接受采訪時稱,這是他做過的幸福夢。“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生”。季節流轉,院士走遠,但他所做的貢獻,說過的話,在青史和人心上銘刻。這個夢,他追了一生, 也讓很多人吃飽了飯、挺直了腰。
喜看稻菽千重浪, 國士禾下夢乘涼。風吹稻香,人間煙火。致敬袁老,稻田里的守望者。
文本:張杰 吳德玉;出鏡:張杰;
拍攝:周曉鳳;剪輯:吳德玉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