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屆川劇匯演啟動,將持續到2026年春節前。自2023年首屆川劇匯演舉辦以來,川劇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實施天府文藝名作高峰計劃,持續打造“文藝川軍”品牌。作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匯演平臺,川劇將得到更多破圈推廣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領域發揮獨特作用。為此,我們特約專家學者撰寫相關評論文章,以饗讀者,敬請垂注。
西嶺雪·文藝視評(140)
肖仁麗 魏書瑾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為官之道常系于“民本”二字。由樂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犍為縣川劇團打造的川劇《榕蔭記》,以清朝乾隆年間犍為縣李拔為官的傳奇故事為背景,展現了李拔在多地任職期間,勤政務實、仁民愛物、清廉剛正的為官之道,以及為百姓謀福祉、解民困的感人事跡。
劇中李拔的形象如榕樹般扎根鄉土、庇佑百姓,一心為民的信念堅定如磐石,對“為民初心”這一命題作出了當代詮釋。
根植歷史,書寫循吏風骨
李拔(1713-1775),四川犍為人,出身貧寒而篤志向學,乾隆年間考中進士,歷任多地知縣、同知、知府,為官深得民心,離任時百姓常立“去思碑”。李拔秉持“榕為大木,猶蔭十畝,在一邑則蔭一邑,在一郡則蔭一郡”的信念,始終以民生福祉為念。
川劇《榕蔭記》深入挖掘這一歷史人物題材,舞臺上的李拔形象立體而豐滿:在拒收賄賂場景中,面對商人送來的古玩,他先是婉拒,繼而憤怒,最終將禮物擲于地上,3個層次的表演刻畫了他的廉潔底線;在智斷田產案時,他通過三問三答的設計,既維護了法理,又兼顧了人情;離任留靴的尾聲設計,通過百姓爭相保存其舊靴的細節,將政聲人去后的民本思想具象化。
編劇潘乃奇說:“我們不想制造戲劇沖突,而是讓故事落在日常煙火里。”這種務實作風的創作理念,使李拔的形象更具人間煙火氣。他會因百姓受苦而徹夜難眠,也會因政策推行受阻而焦慮踱步,但始終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為指引。
藝術呈現,彰顯川劇魅力
《榕蔭記》由陳智林擔任藝術總監,潘乃奇、孟立敬編劇,杜林執導,劉欣負責唱腔設計與作曲,奠定了該劇的藝術水準。
劇目以川劇昆腔為主要聲腔,通過春之困、夏之炙、秋之凜、冬之烈四幕結構,以富有詩意的季節更迭,映照李拔宦海沉浮中的心境變遷與為民初心。該劇追求雅致的藝術品格和清新的表現風格,著重展現川劇表演的“美”、人物個性的“真”與核心主題的“善”,將戲劇張力融入日常煙火與務實作風中,使故事呈現結構流暢、起伏恰當、有鹽有味的藝術效果。
在音樂設計上,該劇以高腔為主調,融合胡琴的婉轉、彈戲的激越與燈戲的詼諧,營造出“一唱三嘆”的層次。在治水賑災一場戲中,李拔的高腔獨唱采用江頭桂曲牌,通過幫、打、唱的配合,將激昂獨唱與蒼涼幫腔交織,既展現川江險峻,又暗喻為官者的擔當。
程式化表演亦有突破。李拔作為官生行當的代表,其臺步既保留官步的莊重,又融入褶子功的靈動。微服私訪場景,通過水袖的輕抖與眼神的流轉,將官員的威嚴與百姓的親近完美統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變臉特技的創新運用。當李拔面對貪腐勢力時,通過扯臉手法,瞬間完成從青臉到紅臉的轉變,配合激昂的鑼鼓點,將人物內心的矛盾外化為震撼的視覺沖擊,彰顯技為戲用的藝術原則。
“榕蔭”意象,深化主題內涵
“榕蔭”是貫穿全劇的核心意象。榕樹以其枝繁葉茂、獨木成林、蔭庇一方的特性,成為李拔官德人品的隱喻。他不僅在許多地方栽種榕樹,更將“榕蔭十畝”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官一處,便如榕樹般扎根鄉土,以其勤政、仁愛、清廉的德行,廣蔭黎庶,惠澤地方。
劇目通過展現李拔在多地任職期間解決民生疾苦、深耕治理的政績,如治理水患、耕種麥子、整頓吏治等,詮釋了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
劇中李拔的形象,并非高高在上的官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困頓有堅守的人。他既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恢宏之志,也有清、慎、廉的治家為官之道。這種塑造使李拔如榕樹般深深扎根于泥土、默默伸展枝葉為人們送去清涼與庇護的奉獻精神更可感、可學、可傳承。
守正創新,探索川劇未來
《榕蔭記》是川劇藝術守正創新的一個例證。它深入挖掘地方歷史名人資源,依托嘉陽河川劇藝術根脈,講好巴蜀故事,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惟邦本、清正廉潔、勤政實干等的藝術化詮釋和當代化表達。
在保持川劇傳統韻味的同時,該劇在劇本結構、導演手法、舞臺呈現等方面進行探索,力求符合當代審美需求,讓古老劇種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正如陳智林所言:“非遺展示的不是‘死’的東西,而是將傳統留下的美好重新賦予生命力,讓它們在新環境中延伸出新生命,這才是對歷史、對先輩真正的尊重。”
結語:“榕蔭”永駐,初心長存
當大幕落下,舞臺上的榕樹燈光漸次熄滅,觀眾心中的“榕蔭”卻愈發清晰。《榕蔭記》的成功,在于它沒有將李拔供奉于神壇,而是讓他走入人間煙火;沒有讓歷史淪為背景板,而是使其成為照見現實的鏡子。
正如劇中李拔的信念:“榕蔭十畝非我力,皆因民心似土深。”當藝術創作扎根于人民,當歷史精神煥發出時代光彩,那株名為“為民”的榕樹,必將永葆青春,蔭澤千秋。《榕蔭記》用川劇特有的藝術語言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為官者的初心永遠應該是那片為百姓遮風擋雨的榕蔭。
(本文為2025年度四川文藝評論中心青年評論人才孵化項目“‘有腔有調’川劇青年評論活動”成果)
作者簡介
肖仁麗,四川傳媒學院副教授,四川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評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魏書瑾,四川傳媒學院2024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生。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