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昭通市大關縣百萬畝筇竹撫育管理的重要時節。在大關筇竹產業核心區木桿鎮,竹農龍文濤穿梭在竹林深處開展林地清理、密度調節。“把山當地耕,把竹當菜種,筇竹林就是我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木桿鎮銀吉村村民龍文濤說,他家種了20多畝竹子,僅竹筍收入就有4萬多元,待竹林全部豐產后,收入還要增加。
在木桿鎮細沙村,村民吳乾剛在竹林里套種黃柏,通過賣竹筍、竹材、黃柏,實現一塊林地三份收入。“今年我家采收了600多棵黃柏,收入有7萬多元,加上筇竹和方竹的收入,一年下來總收入預計超過17萬元。”吳乾剛高興地說。
春采竹筍、秋冬伐竹,大關竹產業讓越來越多的家庭鼓起“錢袋子”。大關縣竹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書權介紹,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全縣竹林面積發展到116.6萬畝,其中筇竹102萬畝、占全國筇竹面積的70%以上,2024年竹產業綜合產值達28億元,竹產業受益群眾達19萬人,覆蓋全縣農村人口的79%。
點竹成金,綠富共贏。近年來,大關縣依托百萬畝筇竹產業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全鏈開發、品牌打造、科技賦能等多重發力,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了從賣筍到賣竹、從竹竿加工到全竹利用、從單純加工到鏈式經營的蝶變,小小筇竹變成了助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大關筇竹產業鄉村振興示范園。高詠薇 攝
為延伸竹產業鏈,大關縣大力發展筇竹筍休閑食品加工業,依托筇竹鮮筍資源,引進現代化食品加工生產線,開發出清水筍、泡椒筍、即食筍等一系列深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同時,通過標準化加工和品牌化運營,產品依托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走向全國各地市場。
走進位于天星鎮竹緣社區的竹筍加工車間,濃濃的泡椒香氣撲鼻而來,幾十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清洗、分揀、包裝等作業,車間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竹筍加工廠讓我們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正在打包竹筍的務工群眾饒婷群說,“這里上班實行計件制,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有4000多元。”
筆架、拐杖、茶幾、椅子……在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車間,一根根經過殺青、熏蒸處理的筇竹,經工人們的巧手打磨后,變成了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家具和工藝品。“竹材加工延伸了產業鏈,2024年公司年產值達1500萬元。”公司負責人歐賢芹說,公司在大關縣城開辦了分廠,帶動159人就近就業,人均月收入5000元。
筇竹手工藝品。高詠薇 攝
大關縣立足優勢做強“一縣一業”,累計投入竹產業資金20億元,全力推動竹基地建設、竹市場主體培育、竹產品加工、竹鏈條延伸。目前,年產5萬噸竹筍加工生產線、投資1700萬元的滬滇協作筇竹產業園、投資1.8億元的筇竹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園已建成投用,“大關筇竹筍”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品牌價值達15.07億元。2024年,全縣竹林投產面積達56萬畝,竹筍年產量達5.29萬噸,竹材年產量達4.5億根,帶動竹農戶均增收5000元。
撰文:沈迅 胡聲宇
來源:云南日報
編輯:馬正麟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