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袁城霖
“這蝦,再有一個月就可以捕撈上市了?!?月4日,達州萬源市羅文鎮嚴家壩村1組稻蝦田正在收割水稻,專責養殖員蔣文雙腳不時觸碰到的小龍蝦,已經有接近成年蝦的個頭。
今年,嚴家壩村首次規模化發展小龍蝦。此前,在中省扶持資金支持下,村里打造了18畝稻蝦田及蝦苗育種廠房,收到了在托底性幫扶中結對幫扶羅文鎮的達州大竹縣提供的500斤蝦苗,即將賺取稻蝦共生產業的“第一桶金”。
嚴家壩村稻蝦共作養殖的小龍蝦,預計10月捕撈上市。受訪者供圖
“水稻和小龍蝦的收益全部歸村集體所有?!眹兰覊未妩h支部書記鄒開俊說,村民還可獲得土地流轉費、務工費等收入。
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錨定打造托底性幫扶萬源樣板和2025年托底性幫扶階段性達標的目標,幫扶雙方聚力改善萬源發展環境,不斷增強產業“造血”功能,把城鄉居民增收擺在突出位置,靶向實施增收舉措。
因地制宜壯大富民產業
村民官會是嚴家壩村稻蝦田務工的???,“下田的活100元/天,地上的活80元/天?!彼浪?,單憑在稻蝦田務工今年可增收3000元。截至目前,今年嚴家壩村稻田蝦用工量已有100人次。
“稻蝦田收益愈高,給群眾回報更多?!编u開俊告訴記者,毗鄰渠江二級支流后河是他們那一帶養蝦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隨著養蝦技術逐步成熟和種苗基地投用,將按每兩年漲50元/畝的速度提高土地流轉費,并帶動周邊更多稻田養殖小龍蝦。
嚴家壩村稻蝦田正在收割水稻。受訪者供圖
因地制宜壯大富民產業,在達州各地結對幫扶萬源中心鎮過程中,一批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發展起來。
今年,達州東部經開區給萬源市竹峪鎮產業發展基金注入102萬元,其中74萬元支持該鎮各村培育特色優勢產業,28萬元購買黃辣丁魚苗和魚飼料,讓檀木寨村高密度養魚基地又活了起來。達州通川區協助萬源市白沙鎮編制草莓、“舊院黑雞”、黃精、梅花鹿等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規劃及推進方案,組建人才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服務。
竹峪鎮檀木寨村高密度養魚基地。袁城霖 攝
放眼萬源全市,“舊院黑雞”、茶葉、中藥材是重點打造的三大富民產業,要在產業規模、產業鏈完整性上實現躍升。
萬源“舊院黑雞”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石塘鎮是核心養殖區之一,引入托底性幫扶、浙川東西部協作等力量,在該鎮杉林灣村、雙合村建設的舊院黑雞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項目,今年全市力爭年出欄量800萬羽,比去年增加200萬羽。該項目通過吸納村民務工、固定分紅、租賃土地、分發雞苗給村民養殖等方式助農增收。
作為“精制川茶產業振興十強縣”,今年萬源茶產業又有新突破?!靶乱M了夏秋茶加工企業,在去年首次出口夏秋茶的基礎上,今年有了穩定的出口市場?!比f源市茶葉局局長劉明亮說,夏秋茶接力春茶登場,成品銷售提升效益反哺前端茶農收益。據估算,今年萬源茶產業產值將達到23.2億元,同比增長2億元。
固軍鎮三清廟村采收夏秋茶。馬娟 攝
在中藥材領域,8月下旬起,萬源重點發展的林下仿野生天麻進入收獲期,全市已建成天麻、萼貝等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13.5萬畝,力爭年產藥材5.2萬噸。
萬源市托底性幫扶工作專班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產業是增收的根本,通過因地制宜壯大富民產業,為居民增收打牢基礎,不斷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羅文鎮火石嶺村水稻種植基地。羅文鎮供圖
用好線上渠道提升產業效益
近段時間,萬源市百里坡舊院黑雞養殖專業合作社連續開直播,重點推薦麻辣雞塊產品,提升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不止該合作社。去年以來,萬源掀起直播推薦、直播帶貨銷售模式新風,全市298個村(社區)都打造了直播基地,共培育主播315名,銷售富硒茶、“舊院黑雞”雞蛋、蜂蜜等本地特色農產品10500萬元。
在萬源市魏家鎮,今年邀請萬源知名主播團隊“山里的慶娃”直播帶貨,促成了脆李首次出口?!俺偃f斤脆李產量中,10%是通過電商和外貿銷售?!狈N植大戶王米友說。
“山里的慶娃”正在直播帶貨。馬發海 攝
嘗到了線上直播的甜頭,接下來魏家鎮計劃組織一場南瓜網絡直播銷售大賽,借此擴大當地今年首次種植的1700畝蜜本南瓜知名度,爭取賣好價錢。
線上渠道提升產業效益,聯農增收成效明顯。
魏家鎮測算,1800畝茶園勞務開支80萬元/年,3900余畝脆李、1700畝南瓜基地勞務和獎勵開支120萬元/年,再加上每年全鎮土地流轉費70余萬元,全年累計有270余萬元助農增收。
新鮮采摘的南瓜正在裝車。圖據萬源融媒
“村村有崗”增收不落一戶
9月3日,萬源市古東關街道古馬兒社區,嘉億服裝廠70臺縫紉機整齊排列。工人們手指翻飛間,一件件成衣逐漸成形?!拔覀兩习鄷r間靈活,不耽誤早晚接送小孩,中午還可以回家給老年人煮飯?!眴T工馬會說。
這是萬源全域推進“村村有崗·戶戶增收”行動引入的手工企業之一,主要涉及玩具、服裝等領域,自2024年9月第一個玩具生產項目落地以來,全市已建成30個玩具制造企業,其中古東關街道有10個。
嘉億服裝廠負責人何棟國介紹,企業有一半的員工是需要照顧老人孩子的“寶媽”,企業采取柔性化的管理制度、靈活的彈性工時制,化解了就業與照顧家庭的兩難問題,促進群眾增收。
嘉億服裝廠生產車間。圖據萬源融媒
萬源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開展勞動力摸排,精準分析群眾就業意愿與技能水平,推動加工車間進場鎮、村(社區),讓更多群眾“家門口就業”。數據顯示,萬源全市298個村(社區)均實現了“村村有崗”,吸納就業6.38萬人。
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讓就業崗位精準助增收更有保障。
55歲的草壩鎮蓮花院村脫貧戶張邦全,是肢體三級殘障人士,靠著參與村里的以工代賑項目,供養3個子女上學?!拔覀兇逡怨ごc項目預計帶動175人就業。”村黨支部書記袁心榮說,技術門檻低的以工代賑項目,為守牢防返貧底線、助農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萬源市以工代賑辦公室主任張志坤介紹,今年落地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預計帶動就業1200人,“在項目現場同步開展技能培訓,讓務工者學技術、懂管理,群眾既獲工資又增強就業硬本領?!?/p>
萬源全面開發公益性崗位,制定了《激勵萬源市本地企業吸納萬源籍人員就業工作方案》《增強萬源市本地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工作方案》,重點加強對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殘疾人等四類重點群體吸納就業獎補,織密民生保障網,兜底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