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觀察 劉煜瑞 唐廣
在內江市東興區金山城小區大門旁,隱藏著這樣一間與周邊商鋪格格不入的“工坊”。房間內造型各異的漆藝作品靜靜陳列其中,從漆碗、漆杯、漆罐、漆瓶,再到漆扇、漆畫……這些作品色彩斑斕、線條靈動,或質樸古拙,或清新典雅,格外引人注目。
“漆是一種液體,它可以附著在任何材質上,當然不同材質會需要經過不同的處理。”8月29日,記者走進“漆記手藝坊”,在東興區傳統漆藝制作技藝傳承人古翀講述中,了解傳統漆藝制作這項技藝在傳承中創新的故事。
“小時候姑父家請漆匠師傅來做家具,木門一關,師傅就在里面住上半個月。”回憶起與漆藝的緣分,古翀打開了話匣子,“大人們不讓靠近,說聞了要過敏,但我總偷偷扒著門縫看。”據古翀介紹,早從90年代開始,他就向表哥學習基礎的大漆制作和髹飾技藝。2015年后,他投入大量精力深入研究大漆相關技藝,先后到福州、西安、西南民族大學學習。
漆藝創作是一條艱辛的路。天然漆含有漆酚,三成的人一碰就會過敏,輕則皮膚紅腫如燙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起水泡等癥狀。古翀坦言:“過敏是漆藝的第一關,過不了,連漆刀都摸不得。”
“要繼續傳承下去,必須要推陳出新。”線下 “破圈”腳步不停 ,近幾年,古翀帶著漆藝走進內江職業技術學院,開起選修課,為降低過敏風險,他采用了合成漆進行教學:“之前有個學生練天然漆腫了雙手,換成合成漆后,現在能獨立做筆筒了”;與此同時,他還結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設計并推出一系列“跨界”文創產品:漂流漆帆布包、柚子殼茶葉罐、葫蘆漆壺等。“漆藝不能只是老古董,還要裝下我們的日常。”
跟著年輕人學“玩線上”。古翀如今還在抖音等平臺上做起了視頻,在鏡頭里演示漆藝的一些技巧,更展示著自己的工作日常,吸引到不少大學生專程來工作室找他體驗這門手藝。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非遺傳承,能堅持下來挺不易的,任重道遠。
讓非遺“活在當下”,文化傳承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傳承匠人精神,獨具匠人匠心,終成大器。
關注。
關 注
傳承古老技藝,散發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