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觀察 周夢穎 文/圖
8月28日中午11時許,瀘州市瀘縣百和鎮東岳村的烘干中心,隨著又一車剛從田間收割的水稻進場,工作人員隨即啟動烘干設備,瞬時機器轟鳴聲響徹300多平米的廠房。預計10個小時左右,這批稻谷完成從濕到干的過程后,“祛濕”歸倉。
稻谷通過卸糧坑進入烘干機,由輸送設備送入烘干段。
村上的烘干中心于今年8月初建成投用,目前是瀘縣東部片區最大的糧食烘干(倉儲)中心。該村的種植大戶陳勇稱自己“趕上趟”了。
“我種植了300余畝水稻,今年產量100多噸,全部都能拿到廠里來烘干,不用擔心天氣問題曬不干,還能省下一筆開銷。”陳勇口中說的“省下的開銷”,就是將濕谷運送至重慶周邊烘干廠的來回運費。
拿陳勇今年100噸的濕谷計算,他將水稻從地里收割后裝車運送至外地的烘干廠,一來一回的運費就是100元/噸。“100噸就是接近1萬元的成本。”陳勇說。
瀘縣百和鎮東岳村的烘干中心,設備正在運轉。
當前,正處秋糧收割歸倉時節,滿足種糧大戶烘干需求的同時,作為瀘縣招商引資落戶百和鎮的瀘州金糧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這段時間也正加班加點收割“巴蜀魚米之鄉”瀘縣東部示范區的3000余畝水稻,陸續送至烘干中心。
“目前500余噸水稻在中心進行了烘干,后續預計還將收割500噸濕稻。”瀘州市金糧源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部門負責人盧小桃說,水稻從田間收割完,送至烘干中心僅需5-10分鐘,節省了人力和運輸成本。
瀘州市金糧源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入駐至今,已在百和鎮規劃流轉1萬畝土地,種植水稻、高粱、油菜等。
對于烘干中心項目的建設落地,該公司負責人張先林表示,潮濕多雨季節容易導致糧食發霉變質,烘干中心通過智能化設備快速干燥糧食,降低糧食含水量,提升糧食儲存安全性。“有了烘干中心,一年可節約10萬元成本,其中運輸成本占70%。”張先林說。
瀘縣百和鎮東岳村的烘干中心旁,還有秸稈綜合利用中心。
據瀘縣百和鎮農業農村辦副主任李以平介紹,項目區農業歷來以糧食種植為主,隨著糧食烘干中心項目建成,可實現年糧食烘干能力5000噸,覆蓋全鎮60%糧食主產區,解決部分種植戶糧食晾曬要“看天”的難題,同時也將推進項目區糧食收儲機械化水平,有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種、收割、倉儲。“烘干中心投用后,預計每畝實現增收200余元,帶動農戶每年每戶增收400元。”
“在滿足糧食烘干處理需求方面,近些年瀘縣通過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補助烘干設備。目前,全縣谷物、果蔬干燥機54臺套,基本能滿足全縣極端天氣條件下的烘干需求。”瀘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股股長周鋒說。
據瀘州市2024年統計的數據:全市有烘干點89個,烘干機175臺,日烘干能力1.3萬噸,其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18個,主要分布在糧食儲備和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可為糧食儲備企業、加工企業和農戶等提供清理烘干、存儲、加工、訂單收購和運輸業務(主要用于稻谷、小麥等糧食作物)。
“按瀘州市收割季節計算,烘干設計能力可達16.64萬噸/年,可滿足瀘州目前糧食產量(約238萬噸)的烘干需求。”瀘州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倉儲和物資儲備科科長何鳳軍說,自2024年3月《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印發以來,瀘州在糧食倉儲、加工、產后服務等環節推動節糧減損工作。針對農民曬糧難、儲存難問題,大力推進產后服務中心和烘干設施建設,在糧食離開田間到進入流通環節的第一公里提供專業服務,大幅降低收獲后處理不當造成的損失,保障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