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26日,英偉達發布機器人計算平臺Jetson Thor的12個小時后,在北京海淀的靈初智能辦公室里,機器人Psi V1親自打開了自己的“新腦子”。
這是全球首批到貨的Jetson Thor之一。目前,這套芯片已經以開發者套件的形式正式發售,售價為3499美元。
對于英偉達給機器人送上的“新大腦”,靈初智能的工程師鐘伊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Thor在算力和數據處理能力上的突破,能夠讓機器人直接在端側運行大規模、高性能的模型,從而完成更通用和復雜的任務。
“當前靈初智能在訓練中使用的是英偉達的顯卡芯片,在模型端側部署上使用的是英偉達的Orin和Thor。”鐘伊凡說。
根據英偉達披露的數據,新一代Thor芯片基于Blackwell架構,在FP4精度下提供高達2070 TFLOPS,也就是每秒2070萬億次浮點計算的峰值算力,比上一代Orin芯片提升了7.5倍,能效提升3.5倍。
目前,機器人普遍采用云端+端側的混合部署模式。一位深圳機器人企業的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坦言:“更通用的機器人模型,需要的算力是巨量的。”
在巨量的算力難題尚未解決前,快慢系統的架構或許是權宜之計。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許華哲向記者解釋,快系統主要部署在端側,負責執行和即時反應,比如感知、控制、響應等,“端側主要強調實時性和穩定性”。慢系統則更多在云端,承擔理解、推理任務,“尤其是需要長鏈條邏輯推演的場景,通常是一些復雜的任務”。
然而,云端部署也帶來了現實問題。“延遲很難避免,對于一些高節拍的場景,例如連續抓取、快速判斷等,延遲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上述高管直言。
鐘伊凡說,Thor在數據處理能力和接口帶寬上的提升,讓機器人能夠直接承接來自高分辨率、高頻率傳感器的多模態輸入,并及時完成處理。因此,更多原本依賴云端處理的任務,也可能被逐漸拉回到機器人本地完成,此舉或將推動機器人在高節拍、復雜交互等場景中加速落地。
“先堆出算力天花板,再用Isaac、Cosmos、GR00T等全棧軟件塑造開發者習慣,英偉達的目的只有一個。”薩摩耶云AI機器人行業研究員鄭揚洋對記者表示,英偉達在機器人領域延續了 AIGC爆發前夜的那套邏輯:搶先把基礎設施搭好,并力圖在行業爆發前影響行業標準。
不過,鄭揚洋指出,相比大模型訓練相對集中的場景,機器人應用更為碎片化,既有成本壓力,也需要長期場景驗證。“競爭對手依然可以在低功耗芯片、細分場景或開源生態上形成差異化優勢,這也是中國廠商的機會。”
中國陣營里面,多家廠商已經開始在“腦”環節展開部署。
今年6月,地瓜機器人發布了RDK S100開發套件,采用了“大小腦”異構架構設計,主打兼顧推理和實時運動控制,減少控制系統的體積和復雜度。
黑芝麻智能也為武漢大學“天問”人形機器人提供了華山A2000芯片和武當C1236芯片,分別用于機器人的“大腦”和“小腦”。
瑞芯微則針對機器人特點,推出了旗艦芯片RK3588,支持多模態數據處理和高性能計算,為機器人的感知、決策和執行提供底層算力支持。
鄭揚洋表示,國產芯片的優勢在于更高的性價比和更貼近市場的定制化服務,“因為更靠近國內的機器人廠商,因此在場景優化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化優勢。”因此,鄭揚洋補充,英偉達堆出的“算力天花板”,未必就是機器人產業走向成熟的唯一答案。
來源 第一財經
編輯 鄭哲豪 審核 蔣波 陳潔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