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智庫研究員 燕巧
近日,“中國縣域/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研討會2025”在北京舉行,壹城經濟咨詢中心(壹城智庫)在會上發布《中國鎮域高質量發展報告 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十四五”以來 ,我國鎮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規模擴張、結構優化、模式多元的態勢,成為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截至2024年底,全國2.15萬個建制鎮中,GDP超千億的建制鎮增至6個。
《報告》指出,新業態加速鎮域轉型成為亮點。以浙江義烏江北下朱村為例,該村推動直播供應鏈發展,超千家門店轉型為直播供應鏈服務商,提供選品、培訓、物流全鏈條支持,吸引新加坡、哈薩克斯坦等海外采購商,企業營業額兩年內增?200%;通過“市場采購+跨境電商”模式,帶動 1.6 萬個網店出海,展現了數字經濟對傳統鎮域經濟的賦能作用。
經濟發達鎮在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與制約。
《報告》針對鎮域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瓶頸,提出“十五五” 時期,應分類推進特大鎮管理體制改革,并提出“分類推進特大鎮管理體制改革”的明確路徑。比如GDP超500億元的經濟強鎮,試點賦予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包括用地審批、規劃建設、環評等關鍵事權,建立“直報直批”通道。常住人口超30萬的人口大鎮,重點下放公共服務管理權(教育、醫療、社保) 、行政執法權,推行“縣屬鎮用鎮管” 編制模式,解決“編少事多”矛盾。特色產業鎮,如專業功能鎮,應針對性下放產業扶持、技術認證、外貿通關等權限,支持打造產業集群。對綜合實力突出、輻射帶動力強的特大鎮,按“成熟—個推進—個”原則,穩妥推動行政區劃升級為縣級市。允許特大鎮自主編制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經備案后實施等。
2個月前,賽迪四川鎮域經濟研究中心也發布了《2025中國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認為,鎮域經濟是塑造區域競爭新優勢、推進城鄉融合的關鍵環節。當前,城市競爭日趨激烈,區域經濟競爭重心從中心城市向縣鎮下沉,區域間經濟競爭已經由以城區為核心的單個城市的競爭加速演變為“市域為核心、縣域為支撐、鎮域為底座”的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全域競爭。鎮域經濟是塑造區域競爭新優勢的突破口和發力點。城鄉之間要素從“不流動”到從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再到如今的“雙向互動”,鄉鎮功能也實現了從“通道”向“紐帶”的轉變。鎮域經濟也是推進城鄉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賽迪四川鎮域經濟研究中心提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的“三融”方略,即融城、融產、融農。一是“融城”,即融入新型城鎮化體系。根據鎮域發展實際,推動各鄉鎮分類嵌入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體系。近郊鎮重點考慮融入都市圈,打造城市群協同發展前沿陣地;遠郊鎮重點以縣域為單元,加快融入縣域經濟共同體建設。二是“融產”,即融入區域現代化產業體系。縱向要主動嵌入省、市、縣重點產業鏈條;橫向要注重與周邊鎮街的產業協作,實現組團化、鏈條化、集群化發展。三是“融農”,即融入鄉村全面振興大局。對內,要積極延伸農業全產業鏈條,加快生產端提質、加工端增值、流通端增效;對外,鏈接各類資源要素,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通與互補。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