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報道專題)
人
物
簡
介
陳智林,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一級演員,先后兩次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并獲文華表演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等。
曾在《巴山秀才》《易膽大》《草民宋士杰》《草鞋縣令》《夢回東坡》等作品中,成功塑造秀才孟登科、名優(yōu)易膽大、書吏宋士杰、縣令紀大奎、名士蘇軾等令觀眾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川劇沒有理由拒絕接受新事物,我們川劇人更沒有理由拒絕創(chuàng)新
●川劇與交響樂融合共演、戲歌《定風波》唱響春節(jié)戲曲晚會、川劇融入游戲動漫領域等,一系列嘗試讓戲迷耳目一新
●中國戲曲一直傳承演繹到今天,川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擁有無窮的魅力
●川劇傳承發(fā)展,沒有捷徑,沒有彎道超車,更不能另起爐灶,就是腳踏實地、心無旁騖
●我們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傳統(tǒng)”。今天的我們,也是從昨天的厚重積淀基礎上開展探索、延伸的
川觀新聞記者 鄭志浩 攝影 吳楓
“我深切地感到,我已經(jīng)離不開川劇,川劇也離不開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標志性的月牙笑眼浮現(xiàn)在陳智林的面龐上。細膩傳神的眼神,讓人仿佛看到他在舞臺上的表演情景。
在舞臺上,陳智林的儒雅風度與情感張力并存,唱腔兼具渾厚磁性與舒展自如的特點,精準傳遞復雜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在舞臺外,他長期任職院團管理崗位和高校教育崗位,經(jīng)歷高光和低谷,也看到陽光與機遇。
那一句“川劇也離不開我”并非戲言,而是他與川劇結緣至深的懇切心聲。從藝40多年,川劇給了陳智林無數(shù)喜怒哀樂。從四川開劇種保護之先河發(fā)出“振興川劇”的號召,到川劇探索性劇目的接連涌現(xiàn),再到川渝兩地攜手開展川劇保護傳承立法,陳智林都是這些重要事件、節(jié)點的見證者乃至推動者。
2025年7月,陳智林在接受四川日報全媒體“文化傳承發(fā)展百人談”大型人文融媒報道記者專訪中,娓娓訴說對川劇過往發(fā)展的深刻思考與未來展望。他堅定地認為,一代又一代的川劇人將在舞臺上繼續(xù)演繹百態(tài)人生,讓蘊含精深文化內(nèi)涵的川劇深入當代大眾生活,接力書寫川劇振興的篇章。
陳智林(左)和川觀新聞記者
半路出家的“偏科少年”
每當談起與川劇結緣的往事,陳智林的嘴里總是連連蹦出“戲劇性”“陰差陽錯”這些詞。“我不是梨園世家出身,就是‘半路出家’。在15歲前,別說是川劇,任何戲劇形式都沒有接觸過。”
15歲那年,是陳智林命運的轉折點。
1979年,四川省川劇院排演《臥虎令》。“我跟同學偶然看了一場《臥虎令》,是第一次走進劇場,主演是著名藝術家楊昌林老師。”當年,陳智林買了一張“戲劇人生里決定性的一張票”。看完《臥虎令》后,陳智林被演員靈動的表演和內(nèi)容深度所震撼,決心要從文化生轉向專業(yè)川劇演員。
就在前一年的1978年春,鄧小平到四川,工作之余在成都觀看了川劇演出,讓川劇界振奮不已。1982年,四川發(fā)出“振興川劇”的號召,做好川劇“搶救、繼承、改革、發(fā)展”(即振興川劇“八字方針”)工作,在全國開劇種保護之先河。
陳智林在這一時期進入川劇界,成為身體力行的參與者。“因為一場戲,我對川劇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感。我的從藝經(jīng)歷,就是這么簡單。”陳智林說。
陳智林《臥虎令》劇照(資料圖)
楊昌林曾笑言,《臥虎令》“害”了兩個人,一位是與之喜結良緣的夫人婁安玉,另一位則是因此著迷川劇的陳智林。一迷上川劇,就“害”得“半路出家”的陳智林付出了遠超預料的辛勞。
1979年,四川省川劇學校(現(xiàn)為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招生,陳智林陪同學去報名。結果,他卻被惜才的學校錄取了。“偏科”嚴重的陳智林,面試的時候有一副“金嗓子”,但梆硬的身段被老師點評為“鋤頭腿”。
“我的腰、腿基本成形了,錯過了練童子功的最佳時機,這是最大的難題。”陳智林回憶,沒有受過基本功訓練,身體僵硬的他只能下笨功夫、苦功夫,每天在練功房待到晚上11點多才回去睡覺,第二天凌晨4點半起來繼續(xù)練。
當時為追趕同學立下的高強度作息時間,至今依然是陳智林的生物鐘。“我后來轉到行政管理、高校崗位,都是早早到崗,從來沒遲到過。”
“梅開二度”的厚積薄發(fā)
刻苦的訓練,讓陳智林的基本功短板逐漸被補齊。扮相俊秀,嗓音洪亮清脆、高低有度的特質(zhì),讓他嶄露頭角。
1986年,被分配到攀枝花的陳智林,在四川省川劇青少年比賽中表現(xiàn)亮眼。這個年輕的演員在川內(nèi)名氣越來越大,被四川省川劇院看中并調(diào)到院里。隨后,他參加了1989年赴東歐的川劇巡演。
無意間,陳智林開啟首度“摘梅”之旅。“第一次拿到梅花獎,可以說是國外開花、國內(nèi)結果,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陳智林清楚地記得,東歐演出回國是1989年12月,從北京回成都的火車票不好買,要在北京逗留。當時的四川省文化廳領導提出,為陳智林在北京舉辦專場演出,沖擊我國戲劇表演最高榮譽——梅花獎。
3場戲演下來,陳智林一鳴驚人。《托國入?yún)恰贰墩t梅》《望娘灘》中3個迥然不同的角色,陳智林演繹得游刃有余。特別是在《托國入?yún)恰分校欢伍L達50多句的核心唱段,要抒發(fā)越王勾踐作為一國之君的喪國之痛與誓雪國恥的悲壯激情。陳智林的演唱一字一珠,如行云流水,聲驚四座。1990年,陳智林摘得梅花獎。
《草鞋縣令》劇照(資料圖)
攀登藝術殿堂的腳步?jīng)]有停下。
2002年,為重新塑造《巴山秀才》中瘦而高、迂而酸的孟登科,中年發(fā)福的陳智林,從投入排練到首演,僅僅50天,體重就減掉26斤。憑借該劇,2004年,陳智林再獲梅花獎。
在業(yè)內(nèi)看來,陳智林的表演特點在于對復雜角色獨到而充分的演繹。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收錄的有關陳智林的評價是這樣的:“唱腔瓷實渾厚,舒卷自如,聲情并茂,形成了獨特的川劇‘陳派’小生表演藝術流派。”
實際上,善于化用傳統(tǒng)程式和提煉生活動作刻畫人物的陳智林,表演風格遠不止小生可以囊括。
《夕照祁山》里的花臉、《易膽大》里的武生、《望娘灘》里的短打武生、《巴山秀才》里的老生、《柳蔭記》中的小生等,舞臺上的他全能多變,表演細膩傳神,聲腔起伏變化,用清新悅耳之韻塑造性格各異的舞臺藝術形象。
“回顧自己的演藝生涯,可以說沒有愧對任何一個演過的角色,不僅自我要求完成了、到位了,還要追求完美。”陳智林這樣強調(diào)對角色演繹的極致追求。
最讓陳智林感到堪稱完美的角色演繹,當屬《巴山秀才》中的孟登科。從唯唯諾諾、膽小如鼠的老秀才,到勇敢智慧、為民請命的勇士,陳智林為塑造這一多面立體的角色,加入了諸多表演創(chuàng)造的細節(jié),如皇榜高中、拜見欽差時的轉扇,打官腔時模仿的“京片子”,讓這出“含淚的喜劇、帶笑的悲劇”深入人心。
在陳智林看來,舞臺上的角色演繹,表面上是演員個體的表達,但根本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現(xiàn)實土壤的沉淀。
在出演《巴山秀才》前,陳智林有兩年被下派達州渠縣擔任副縣長的經(jīng)歷,而且是分管教科文領域的副縣長。“不是單純意義的協(xié)助工作,而是真正在一線干了兩年,接觸了大大小小學校里的基層工作者,將他們的神態(tài)、語氣、語調(diào)融入其中,才有了秀才孟登科的形象。”
陳智林主演的川劇《巴山秀才》劇照。四川省川劇院提供
青年才俊的“同路長輩”
擔任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還有長期在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任職院長的經(jīng)歷,表演、管理、育人等多方面的履歷,足以讓陳智林在川劇界獲得“掌門人”的稱呼。但對陳智林而言,他更愿意被喚作“同路人”,是和川劇青年才俊共同奔走的同路長輩。
2014年底轉任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院長,到2023年,陳智林這一階段的工作重心偏向幕后育人。“人才是振興川劇的靈魂,傳承川劇在源頭上就是要護住人才。只有按照社會的需要進行培養(yǎng),才能吸引更多想來學習川劇的人。”陳智林到這座川劇人才培養(yǎng)的大本營,帶來了更貼近一線的實踐經(jīng)驗,也讓川劇人才梯隊的嚴峻形勢大為改觀。
當時的學院內(nèi),原本的川劇專業(yè)式微,只有13個學生。作為院長,陳智林重視學生的“學、創(chuàng)、演、賽”,推動產(chǎn)教融合,讓學生提前適應,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在“師生合排”的產(chǎn)學研培養(yǎng)方式下, 陳智林不管大戲小戲,只要有合適的角色,都會帶著學生一起演,讓學生們把課堂上的知識、練功房里打下的基礎,在一次次“真槍實彈”的演出中活用起來。
2022年,川劇《草鞋縣令》拿下第17屆文華大獎,這是文藝川軍時隔15年再次獲得國家舞臺藝術最高政府獎。獲獎背后,是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一眾青年學子加入《草鞋縣令》排演和后續(xù)巡演,為川劇青年人才梯隊建設提供了寶貴的高規(guī)格舞臺演出經(jīng)驗。
陳智林接受川觀新聞記者采訪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才不能丟,川劇陣地不能丟。”經(jīng)過陳智林的奔走和推動,川劇專業(yè)人才規(guī)模穩(wěn)定在300人左右。自貢、宜賓、瀘州等地還與學院建立合作委培關系,學生中甚至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國學生。學生的增加,帶來教師數(shù)量的增加,兩者共同為川劇院團培養(yǎng)和輸送了新生力量。
對于弟子,陳智林不遺余力傳授心得。
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新編川劇《夢回東坡》的主演逐漸由陳智林換為青年川劇演員雷云,搭檔“00后”劉詠涵。每次演出,陳智林既是現(xiàn)場叫好鼓掌的忠實觀眾,也是幕后悉心提點的導師。即使一處一秒左右的接物動作沒到位,他也會在后臺把入戲的關鍵處一一道來。
劉詠涵有直觀的體會:“理解劇中角色的過程,也是不斷和歷史人物對話的過程。一幕幕戲,通過‘傳幫帶’,讓鮮活的角色能常演常新。”她表示,青年演員在舞臺上要發(fā)揮自己的活力,傳好接力棒。
“守正創(chuàng)新”的理念引領
2025年7月9日晚,新疆烏魯木齊文化中心,川劇《夢回東坡》上演,這是四川本土創(chuàng)排川劇首次以完整劇目形態(tài)赴新疆演出。稍早前,央視出品的綜藝《國風超有戲·尋風季》錄制現(xiàn)場,四川省川劇院變臉街舞節(jié)目《古蜀天邊行》亮相,將神秘瑰麗的古蜀文明與熱血的街舞藝術融合。
川劇的腳步正在到達越來越多的遠方,破圈傳播到更多全新領域。陳智林認為,近年來,川劇創(chuàng)新發(fā)展碩果累累,取得不俗的成績,一方面在于守正傳承根脈,另一方面在于創(chuàng)新表達語匯。
以高品質(zhì)劇目為導向,近年來,川劇活力持續(xù)迸發(fā)。
《龍鳳呈祥》《臥虎令》《柳蔭記》《繡襦記》等傳統(tǒng)劇目開展推陳出新的有益探索。《草鞋縣令》《夢回東坡》等新編劇目,則是尊重川劇藝術風格、融入時代精神和理念的劇目,體現(xiàn)川劇人守正創(chuàng)新的藝術探索。“川劇傳承發(fā)展,沒有捷徑,沒有彎道超車,更不能另起爐灶,就是腳踏實地、心無旁騖。”
陳智林也是創(chuàng)新表達語匯的積極推動者。川劇與交響樂融合共演、戲歌《定風波》唱響春節(jié)戲曲晚會、川劇融入游戲動漫領域等,一系列嘗試讓戲迷耳目一新。
“川劇沒有理由拒絕接受新事物,我們川劇人更沒有理由拒絕創(chuàng)新。”陳智林強調(diào),川劇誕生發(fā)展的初期就是融匯創(chuàng)新的產(chǎn)物,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diào)共同塑造了川劇的個性。“沒有創(chuàng)新,川劇的生命力就會受到影響。”
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活力,讓陳智林感到振奮。2024年,四川省川劇院演出超千場,接納全國各地戲迷和海外游客累計34萬多人次。
在陳智林看來,包括川劇等在內(nèi)的非遺不是將死或已故去的遺產(chǎn),而是有生命力的。讓它延續(xù)下去,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責任和擔當。“非遺,不是靜止的遺產(chǎn)。我們從歷史的長河里打撈出有價值的、值得我們激活生命力的業(yè)態(tài),讓大家享受到歷史文化帶來的幸福。至于傳承的方式,只要能讓大家熟知、熱愛、理解,讓大家能夠感受到滿足,都是好的方式。”
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文化多元化趨勢,川劇的未來既充滿挑戰(zhàn)也孕育著無限可能。近年來的政策引領、立法保障,為川劇振興提供了堅實保障。“川劇作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逐步進入傳承創(chuàng)新、全面復興的最好時期,很榮幸能參與、見證和書寫新時代川劇發(fā)展的新篇章。”
對
話
川人的精神氣質(zhì)已融入川劇中
川劇是帶著溫度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
記者:在40多年的川劇藝術生涯中,您塑造了舞臺上的眾多復雜多面形象。這些豐富多元的角色,給您帶來了哪些影響?在與角色互動中,您如何加深對川劇的理解?
陳智林:每演一個角色,我都與角色進行情感交換。以《巴山秀才》的孟登科為例,我把這個角色以前的小丑形象,轉化成真真正正既迂腐又正面的知識分子形象,是一個老生形象。在演繹角色時,我?guī)еo人共情的預期,形成我對角色的認識和表達。
舞臺給我的一次次機會,變成了與角色互動的機遇。我也更深刻理解到,川劇是帶著溫度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我們要了解舞臺背后人情的溫度,在觀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形成演員與觀眾的共情。
記者:川劇在巴蜀人民心中占據(jù)著怎樣的位置?在戲曲百花園中又有哪些獨特的魅力?
陳智林: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方劇種的生命力在于與地方文化的深度結合。川劇不僅是川渝地區(qū)的文化結晶,更是大西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傳承發(fā)展涵蓋云南、貴州等地區(qū),鮮明體現(xiàn)了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特色。
從傳承來說,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中國的戲曲,這些藝術用自身獨特的形式延續(xù)文化的生命力,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中國戲曲一直傳承演繹到今天,川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擁有無窮的魅力。在某種程度上,不僅代表四川,也代表中國戲曲。
川劇傳承300年,四川人的精神氣質(zhì)已融入川劇中。川劇有特殊的形態(tài),包括聲腔、鑼鼓、語言,是用四川人的風趣幽默、四川人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完成的一種四川表述。并且,川劇還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厚重。為什么川劇有昆、高、胡、彈、燈5種聲腔?就是因為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各種戲曲形式不斷融合、融入,在四川的環(huán)境中共生共融到今天。
川劇最大的魅力在于,用川劇人的情懷帶動大家的情感,讓大家在娛樂中找到人生奮斗目標、方向和快樂。以川劇的形式發(fā)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聲音,作為川劇傳承人,我感到自豪。
情之所系是世上最美好的文化傳播
記者:近年來,川劇青年人才得到越來越多展示的平臺和機會,一批能挑大梁、演大戲的新秀正在涌現(xiàn)。對年輕一代的川劇人,您有何建議?
陳智林:年輕的川劇人不僅展現(xiàn)了川劇藝術的精湛技藝,更是川劇代代傳承發(fā)展的希望。結合我的經(jīng)歷,我認為,川劇人尤其是演員,到最后拼的還是文化功底。高一才入行,我沒有童子功基礎,很拖后腿。但是多讀了幾年文化課,理解劇本里的角色更深刻,對我后面的藝術生涯大有裨益。
眾多文化形式能留存到今天,都是因為年輕人的介入和新生命力的注入。新生代演員逐步成長,為川劇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無論是演出還是日常排練,年輕一代的川劇演員表現(xiàn)都很出色,其中不乏“00后”新星。
演員需要用戲來提升,優(yōu)秀演員在舞臺實踐中成長。川劇人才要得到更多實踐層面的鍛煉,對目標的追求一定要單純且心無旁騖,在創(chuàng)作中繼承傳統(tǒng),同時融合時代審美,探尋自己的時代特色,化師父長處為己用,成為真正的川劇藝術傳承人。
記者:不少爆款川劇戲歌、變臉街舞等創(chuàng)新形態(tài)的川劇融合作品,背后都有您的出謀劃策。該如何讓川劇感動更多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
陳智林:傳統(tǒng)戲劇在時代的大浪潮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但近年來,隨著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新獲得更多關注。我想,其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發(fā)掘共情。
共情是超越語言的。我們曾經(jīng)去匈牙利演出,最初主辦方讓我們住在一個小酒店。當晚演出剛結束,就通知我們換到另外一個大酒店,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川劇的價值,感受到了這種獨特文化的感召力。隨后在捷克演出時,當?shù)匚幕块T負責人感慨,沒用翻譯,捷克人就完全懂得川劇傳遞的真善美。
情之所系,帶來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化傳播。我們的喜怒哀樂、情感交融,能通過傳統(tǒng)戲劇的形體再現(xiàn)出來,給觀眾帶來真情實感。
戲歌等創(chuàng)新的嘗試,也讓大家感受到了共情。川劇沒有理由拒絕接受新事物,川劇人更沒有理由拒絕創(chuàng)新。這些創(chuàng)新嘗試,在我看來并非跨界,而是換了一種方式,進行一種新的詮釋,豐富了川劇的文化表述。
記者:在川劇傳承發(fā)展中,您是如何理解“守正創(chuàng)新”要義的?
陳智林:川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但一直不排斥與一些新的東西結合,開展新的嘗試。學習了解新事物,這也是文化從業(yè)者責任所在。我就是微短劇的觀眾,因為文化從業(yè)者必須了解各種鮮活的文化現(xiàn)象,探索大家喜愛的東西。
微短劇語言更精煉、故事矛盾更集中。從歷史中汲取靈感和素材的川劇,同樣有太多讓大家嘆為觀止的故事。我們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傳統(tǒng)”。今天的我們,也是從昨天厚重積淀的基礎上開展探索、延伸的。當下,所有文化現(xiàn)象,追根溯源都有歷史的影子,是歷史在今天的演繹。
年輕人現(xiàn)在需要什么?社會需要什么?我們怎樣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領年輕人?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用“守正創(chuàng)新”的思維解決。說得再直白一點,如果沒有守正的情懷、沒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就是褻瀆文化。文化最需要與時俱進,沒有守正就沒有價值,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生命力。
川劇在快節(jié)奏生活里
釋放“安逸”煙火氣
記者:《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讓川劇振興有法可依,自2024年施行以來已接近一年。您對川劇立法的最大感受是怎樣的?
陳智林:川劇立法,能讓我們找準目標,有的放矢地傳承、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涉及30多條措施,為川劇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持,有助于川劇在新時代煥發(fā)更絢麗的光彩。
川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其保護與傳承不僅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xiàn),更是對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的尊重與延續(xù)。藝術的終極目的是人文關懷、滋養(yǎng)人心。更重要的是,川劇人要在川劇立法的基礎上,將法律的精神轉化為有趣、有意義、有深度且具有實質(zhì)性表述的藝術實踐,在“出人、出戲”中打造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精品力作,實現(xiàn)用戲曲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
記者: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推動川劇等代表性項目進景區(qū)、進街區(qū)、進校園。您認為川劇的發(fā)展迎來了哪些新的機遇?
陳智林:隨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文旅產(chǎn)業(yè)現(xiàn)在是十分熱門的領域。四川是文旅沃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川劇生長于巴山蜀水間,承載著文化傳統(tǒng)、歷史記憶,與川菜、川酒、川茶一道,都是四川的文化名片。此次省委全會,專題研究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yè),讓我們感到信心倍增、充滿干勁。
當下,川劇的獨特價值是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釋放“安逸”的煙火氣,帶給大家更美好的文化體驗。大眾對川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文化自信給社會發(fā)展帶來非常好的良性循環(huán)。從《芙蓉國粹》的駐場演出,到川劇《夢回東坡》的全國巡演,再到《白蛇傳》《芙蓉花仙》《紅漫巴山》等大幕戲的精彩呈現(xiàn),現(xiàn)在四川省川劇院一年演出達1000多場,這在以前是根本沒法想象的。
天時、地利、人和齊聚,川劇發(fā)展有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有社會對本土文化的心理認同,有從業(yè)者自身加壓奮進。川劇人要在這樣良好的勢頭上,抓住機遇,在更有利的環(huán)境里,擔當文化責任,讓川劇的創(chuàng)新表達被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看到、聽到。
記
者
手
記
出人出戲出觀眾 川劇傳承生生不息
進入陳智林的辦公室正式采訪前,我習慣性地在四川省川劇院一樓大廳處逗留觀察了少許時間。墻上貼著一組標牌,寫有四川省川劇院近一年來劇目演出、文化惠民、傳播交流的成果。
2024年超千場的總演出場次令人驚嘆,《夢回東坡》2025年開啟覆蓋全國7個省份的巡演讓人振奮……這些數(shù)據(jù)像一串密碼,悄悄泄露著川劇的生命力:出人、出戲、出觀眾,傳統(tǒng)劇種傳承的三大命脈,在此處都跳動著強勁的脈搏。
墻上的一系列數(shù)據(jù)很直白,也留了足夠多的空間,等待我的探索和追問。川劇人陳智林的人生履歷更為生動,親身經(jīng)歷回答了我的好奇。
在舞臺上,陳智林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力求精益求精;在舞臺外,他身兼多職,身體力行推動川劇創(chuàng)新傳承。過往的故事與當下的活力,共同交織在這個精力始終旺盛的川劇領軍人物身上,恰似川劇在時代浪潮中突圍的縮影。
守正創(chuàng)新的理念,正在化作川劇人的具體實踐。人才斷層正在彌合,藝術的接力棒從“獨樹孤木”轉向“林蔭成海”;《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讓川劇振興有法可依,映照出社會各界共促川劇傳承保護的合力;戲歌選段、川劇絕活頻頻登上社交媒體熱搜,傳統(tǒng)劇種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更深層次的挖掘;國風元素碰撞“Z世代”審美,川劇美學的新表達正滲透進當代大眾的生活日常。
歷經(jīng)高光和低谷,川劇的頑強生命力不改。從宮廟會館進入茶園戲院,從“五腔共和”到出川出國,從歷史演繹到現(xiàn)代生活,川劇薪火相傳,在社會變遷中淬煉精華,展示了四川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品格。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川劇不僅會誕生更多精品力作,還將讓巴風蜀韻在大江南北持續(xù)激蕩。
“文化傳承發(fā)展百人談”大型人文融媒報道
四川日報全媒體出品
統(tǒng)籌:姜明 趙曉夢
第九十期
執(zhí)行:楊昕
記者:鄭志浩
攝影:吳楓
剪輯:朱文博
海報:劉津余
編輯:杜馥利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聯(lián)系電話028-86968276】
建議川觀新聞舉辦一期“振興川劇,從我做起”線上答題活動,普及川劇知識,激發(fā)熱愛川劇情懷,為川劇發(fā)展吶喊助力!
實事求是講,喜歡川劇的人群以老年人為主、中年人為輔,青年人屈指可數(shù)。這就需要努力在傳承,發(fā)揚光大上再下功夫,在川劇發(fā)展創(chuàng)新上多做文章!
擴大川劇受眾面,傳承川劇精神文化內(nèi)涵
演活角色,成就傳承
劇目演出、文化惠民、傳播文化交流。
陳院長當時為了推廣川劇,攜《巴山秀才》到我們學術報告廳展演,當時人山人海,卻鴉雀無聲,演出結束卻又掌聲雷鳴!現(xiàn)在我都還清晰的記得,安可時陳院長又給我們表演了變臉絕活,走到同學之間隨機拍掌隨機變化,最后以一個回臉結尾,大師風采令人陶醉,思之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