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6日,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社、四川日報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主辦,川觀新聞承辦的四川日報全媒體“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報道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第一輯新書首發暨捐贈活動同步舉行。座談會上,與會嘉賓對“百人談”報道的初心使命、內容取向、形式特征、價值意義等給予高度評價,并為下一步報道工作建言獻策。川觀新聞記者整理發言嘉賓部分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
“百人談”的思想含量、學術含量、藝術含量都很高
“兩個結合”為新時代的文化傳承發展開辟了廣闊的思想和創造的天地,需要我們結合各自的工作、學術、創作實際認真學習和領會。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大型人文融媒報道,可以說政治站位高、文化站位高、行動能力強。我有幸忝列其中,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接受了采訪,提問者水平很高,形成了很強的激發作用,給了我一次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梳理、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寶貴機會。
現在《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第一輯新書出來了,我覺得訪談的思想含量、學術含量、藝術含量是很高的,確實體現了四川日報全媒體面對文化傳承發展這樣一個重大命題,采訪前沿人物、進行思想激蕩所結出的成果。一冊在手或者未來五冊在手,可以對整個中國文化界方方面面對文化傳承發展的思考、認識、行動有一個概括而深入的了解。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殷陸君:
這是一次思想者和觀察者在云端的握手
四川是西南文化重鎮,四川日報全媒體“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這一創新報道體現了身在邊陲、胸懷全國的開闊視野,體現了聯絡八方弘揚文化的深厚情懷,體現了新聞+文化+技術+藝術的傳播創新,體現了精準闡釋理論、科學引導輿論的擔當和作為。
新時代需要新學習,新聞人也是文化人,文化傳承需要每個新聞工作者做出努力,我們要樂于當創新理論的學習者、善于當創新理論的實踐者。新時代需要新傳播,文化人在新媒體的情況下也是新聞人,文化傳承需要我們每個宣傳工作者善于當創新理論的闡釋者,樂于當創新理論的傳播者。這一新聞界和文化界的跨界合作是我們思想者和觀察者在云端的握手,是文情和文明心間的激蕩,這一全媒尖兵和文化名家的深度合作,川報的專欄、專題的傳播、融合的報道、新書的出彩出新就是告訴我們:以文化人,文化只有傳承才有生命;成風化人,思想只有傳播才有力量。
人民網總編輯趙強:
以見微知著的方式展示了中華文化傳承的時代縮影
四川日報重磅推出的“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大型人文融媒報道是履行政治責任、肩負文化使命的誠意之作,是一組既有文化味,又有時代感的系列報道,展現出鮮明的報網融合特色。
立意深遠,這一組報道以見微知著的方式展示了中華文化傳承的時代縮影,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乃至世界舞臺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圖景。
嘉賓權威,目前推出的這么多期報道當中,云集了考古、文博、文學、藝術等領域的一流專家學者,使我們的讀者得以近距離地聆聽當代文化傳承大家的真知灼見,感受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守正創新的獨特魅力,也切實發揮了以文化人的效用。
全媒傳播,系列報道采訪扎實、內容豐富,文字訪談專業深入,視頻內容短小精悍,報紙連版創新呈現,敘事話語通俗平實,通過報、網、端、號等全媒體傳播,實現了很好的立體傳播效果。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韓子勇:
“百人談”倒逼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
我有幸作為“百人”中的一員接受了采訪。《四川日報》雖然是一家地方黨報,但是有大格局、有行動力,能夠這么快地組織力量,調動全國的資源搞這樣一個活動,說明四川日報全媒體站位高、行動力強、組織很得法。6月2日是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一周年,我覺得《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第一輯能夠在這個時候結輯出版,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有一個好的開端、一個好的起點,后面還要接著出。我們得向四川日報全媒體的同志們學習,也是他們的活動倒逼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借此我祝賀這個書能夠賣得很好。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鄧凱:
需要傳媒界來放大文化傳承者的聲音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怎樣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一些精髓,都是需要我們的思想界、文化界、學術界,包括傳媒界和廣大老百姓一起共同努力。實際上我對四川日報這個策劃一點都不陌生,從第一期開始我們就從不同的途徑看到了這么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非常好的策劃。
第一是立足巴蜀,放眼全國。我們今天要進行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領軍人物,需要理論界理念的先行者和理論的集大成者,同時也需要一大批傳媒界來放大這種聲音。這些文化傳承的領軍者,他們的人生經歷、學術成就、思想見解和在這個領域當中的經驗和得失,對于我們傳承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二是立足當下,縱橫古今。目前已推出的三十多期報道,非常接地氣、非常有問題意識,具有操作性和具有借鑒性,比如怎么樣讓博物館廣大的文物活起來,提出了非常好的值得借鑒的一些建議。
第三是立足紙媒,融合網絡。30多期報道體例統一、規格統一,搭配人物通訊、人物特寫還有人物問答式的訪談,不單單是單向的輸入,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是立體、復合的報道。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忠:
媒體強強聯合 助力文化傳播的有趣與生動
作為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中的一個成員,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使命在肩,我們責無旁貸,我們砥礪前行。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我們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攜手,共同策劃推出本次“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報道座談會,一方面是繼續將總書記對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地、落實、落細,另一方面是通過媒體強強聯合的方式將文化傳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最新成果傳播得更廣、更深、更久。
今天首發的《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第一輯圖書,是“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大型人文融媒報道系列前20期報道的合集,20位名家大咖涉及文化傳承發展諸多領域,多維度、多視角地展現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路徑,是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為貫徹落實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重要指示精神交出的階段性成果。
生逢其時,當奮斗其時,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我們需堅持內容為王,播撒文化的種子。堅持技術為翼,適應受眾的個性化互動。堅持內涵為里,尊重傳統、搭建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堅持形式為表,助力文化傳播的有趣與生動。
中國藝術報總編輯、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康偉:
“談”是很生動、很美好、很親切的落點
“談”是很生動、很美好、很親切的落點。“百人談”談出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專家學者生動的探索和學術成果,體現了我們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有的專家直接闡述,有的專家通過自己的研究成果、創作成果來談,通過媒體話語和專業話語相結合的方式向大家講述。
“百人談”談出了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專家學者都是各個領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在各自領域里面開拓的故事,其實都是文化傳承發展領域生動的中國故事,呈現出文化傳承發展里面一些好的做法、好的思想的結晶,這些結合起來就是文化傳承發展生動而深刻的景觀。
“百人談”還談出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文化自覺和歷史主動。四川日報全媒體的這次行動,這么大的投入、這么大的規模,體現了在文化傳承發展這樣一種新的生態和時代語境之下,主流媒體的主動作為,做了很多有創造性的工作,體現了一種很高的站位、宏闊的視野、專業的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宮長為: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要有新的嘗試和探索
推動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在今天我們要有新的理解和認識,也要有新的嘗試和探索。很欣喜地看到四川日報全媒體“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報道,體現出了媒體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的“結合性”。在內容上媒體人與學者結合,在形式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結合。同時今天我們還看到了《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這本新書出版,媒體與出版社進行結合,再次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做出了更多的嘗試。
北京晚報副總編輯、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謝星文:
“百人談”對大家知識的留存非常及時
“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無論從立意、策劃、實施到今天初步的成果,水準非常高。這次邀請函有一句“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心挖掘者”,我覺得“潛心挖掘”其中有一個就是“搶救性的挖掘”,對這些大家的采訪、對他們的知識的留存是非常重要的,做得非常及時。
《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第一輯,80%以上都是博物院的院長、研究所的所長、大學的校長、研究會的會長,帶“長”字的比較多,因為都是頂級的學者。但是我覺得報紙是個大眾媒體,可能對一些普通人、業余文化人也要有關照。今年春節我跑了一個“文化跑”,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北京的故居或者出沒地連著跑了一遍,正好21公里,是一個半程馬拉松。類似這種“文化跑”或者說業余文化人的文化傳承,大家也可以關注。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洪忠:
“百人談”是AI時代文化傳承發展的數據資源
在今天互聯網為主的傳播時代,還能夠做出“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這樣一個精品策劃,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這是一個立足于全國視野的文化報道。“百人談”就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方法論,每一位專家的發言其實都是在談怎么樣傳承我們的文化,合在一起就是總體的文化傳承發展的方法論。如果把一百位專家的發言集結起來,從不同的層次來進行學術的提取,我相信會提出很多文化傳承發展很好的方法,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
同時,“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也是AI時代文化傳承發展的數據資源。現在全球的大模型里面,文化傳承發展的數據資源是遠遠不夠的。“百人談”以訪談的形式出現,而大模型的訓練,訪談是最核心的數據源。“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會給今天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應用,提供很好的數據資源,特別祝賀四川日報全媒體做了這么一件有意義的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
融媒體呈現非常立體、非常多元、非常豐富
如何用主題報道吸引讀者、用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百人談”策劃嘉賓的選擇、媒體的選擇、報道維度的選擇等各個方面都非常用心,也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打破已經固化的信息繭房的一種手段。
“百人談”采訪的內容非常豐富,從30多位嘉賓的報道可以看到,采訪的對象包括了歷史、文學、音樂等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維度,的確是從不同的視野觀察、解讀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發展。
“百人談”融媒傳播也很立體。當今是一個融媒體發展的時代,如何實現內容的一次生產、多元分發,這是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百人談”不僅在報紙重要版面當中呈現出來了,也采用了當今傳播最為廣泛的短視頻,融媒體呈現非常立體、非常多元、非常豐富。這些采訪內容集結成書,也是非常好的傳播方式,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嘉賓的觀點,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渠道的讀者、用戶的需求。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胡易容:
發出全媒體時代的文化強國之聲
首先用一句話來總結這個策劃報道就是“發出全媒體時代的文化強國之聲”。在我們新聞傳播研究者看來,四川日報推出這樣一組報道,我對它有一個理論上的觀察——其實不自覺的有一個意識叫做隱含敘述者或者叫隱含作者,參與的記者以及這些敘述者、策劃者共同組織起來之后,背后所呈現出來的一個具有整體特征的這樣一個主體性的存在。如果我們去歸納,會發現它是一個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的意識存在,在這個主體意識下這個欄目策劃變得異常清晰,從物的文明史到文獻的文明史,再到藝術和文化。
這組報道新聞傳播方面的價值非常容易被看到,但是我還想說兩個非常特別的價值,一個是具有了學術史的歷史價值;另外一個是從一組新聞報道到一本書,成為跨越了出版、新聞的一個融合出版典范的案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建武:
對報道的整體文本可以繼續開發
對于這個報道整體的文本看下來有一個可以繼續開發的東西,就是對觀點和方法論的提煉,我建議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切入。
第一是傳播。要傳播開來,才能夠沉積下去,尤其是如何在對外傳播、國際傳播方面做得更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可以在提煉的時候有意識地去下功夫。
第二是繼承。要考慮到作為文化本身的多樣性,怎么打破文化與社會生活、社會生產這方面的界限,能夠使相互促進的作用發揮得更加充分,建議可以從方法論發掘的角度打開思路,有更廣闊的選擇。
第三是從發展的角度、比較的角度去看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來考慮我們如何去發展文化,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把視野打得更開一些。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
讓文化變得生動、變得具象、變得卓越
立意高遠、視野高闊,這組報道通過各個領域選擇的代表性人物,把博大精深、非常抽象的文化具象化、分領域化,使思想和價值觀附著于這些人物的訪談中間,讓文化變得生動、變得具象、變得卓越。一個地方媒體集團能夠有如此高的立意,有如此高闊的視野確實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在此之前我們也看到了多項的成果,這些成果遠超一個區域性媒體的覆蓋面,所以從視野和格局上,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同時看到了全媒體戰略真正有了實踐性的力量。有文字、有視聽傳播,多模態化使得這次的這樣一個文化傳承發展的主題更加能夠深入到用戶,深入到各個方面,覆蓋面很廣、視角也很獨到,真正體現了全媒體傳播的力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小琴:
建立運營模塊,帶動聲量和影響力
總體來看,“百人談”是一個全媒體、全品類、多渠道、多平臺的融媒體傳播項目,體現出在內容上的大格局、高質量和高品位,以及在傳播上的大視野、高力度和高效能。在新媒體時代,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決定了一個媒體的位置和價值。川報用“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的項目,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圈,我覺得這是決定“今天是誰”以及“未來會是誰”的舉動。
在未來發展當中,我覺得還可以在全媒體、全平臺、全品類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發力。我建議“百人談”建立一個運營模塊,真正按照新媒體的傳播規律來進行細致的流程梳理,相互帶動,如虎添翼。以我們現在做內容的水平,做好運營是完全不成問題的,它對我們聲量的帶動、影響力的帶動是事半功倍的。有了運營的團隊之后,從運營方就會反推回來很多對內容的要求,也可以指導我們的內容更加符合時代的需求,給用戶帶來更精準的投放。
《傳媒》社長兼主編楊馳原:
“談”的內容可以有更多呈現
這個報道從選題、內容呈現、制作框架和傳播上來看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可以說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剛才看了版面和書,覺得既然叫“百人談”,“談”的內容稍顯少了一點,我覺得“談”應該是主體,應該用他們的語言、他們的思想呈現出來,建議下一步多給他們一些內容呈現。
現在采訪了36個人,還有64個,在選擇上建議能夠再廣泛一點、權威一些。這樣一個花費了巨大精力的融媒體報道項目,我們要加強對這個項目的總結、宣傳。《傳媒》作為一個專業期刊,愿意為此做出我們的努力和協助。
《新聞與寫作》主編梁鳳鳴:
期待看到地域性文化的表達
我對這個選題特別感興趣,站位高遠,書也非常精彩。同時我也有一個想法,這組“百人談”從呈現形式來看非常精致,建議在后續的報道形式上是不是可以有一些變化,比如說可否以幾位文化大家對談的形式來展現,進一步豐富表達形式。
我個人還有一個想法,我一直覺得文化的東西是無處不在的,文化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地域性。有一些接地氣的地域性文化工作者,其實在文化傳承發展實踐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也期待在“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之后有“文化百人行”。
四川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黃立新:
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文化傳承發展的豐富景致
《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匯聚了百位專家學者對于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邃思考和獨特灼見,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文化傳承發展的豐富景致。它不僅深入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價值,剖析了如何保護、傳承那些歷經歲月沉淀的寶貴遺產,還聚焦于當代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展示了在時代浪潮中文化所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這個圖書系列的出版,體現了我們對知識的敬畏、對思想的追求、對文化傳承發展事業的貢獻。它承載著作者的深刻洞察、獨特見解和真摯情感,也承載著我們出版社的責任與使命。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喚起更多人對文化傳承發展的關注和重視,激發大家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來。
川觀新聞記者 余如波 吳夢琳 整理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文化傳承是精神層面的,有生命力的,成風化人,思想只有傳播才有力量。
川劇,四川話,都需要傳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文化傳承任重而道遠!
弘揚文化精髓!
新時代需要新學習,新聞人也是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