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嚴佳敏
高考的緊張氛圍落幕,期待已久的大學生活已然到來,大一萌新們,新學期的感受如何?這趟全新的旅程有沒有帶給你驚喜?
近期,由省教育廳指導,四川省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和川觀新聞共同打造的四川省學生心理咨詢樹洞云平臺收到不少大一萌新的留言。有的同學說在學校吃不好睡不好,特別想回家,也有同學面對全新的專業知識感覺力不從心,或者難以和室友、同學處好關系。
9月11日,川觀新聞“萌新破‘惑’心理指南:大一新生學業、社交與情緒適應全攻略”心理樹洞專家直播陪大一新生和家長們聊聊開學這些事兒。本期直播邀請到電子科技大學心理中心副教授李谷靜和樂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徐霞,手把手教大一新生破解新生活適應難題,送上這份超實用的“萌新適應全攻略”。
從“蜜月期”到“焦慮期”
適應大學生活需要一個過程
“從緊張的高考備考階段到大學,大部分學生會有一些適應上的小困難,包括環境轉換、人際關系、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徐霞介紹,適應期內往往會表現出情緒低落、交流意愿下降、行動積極性降低等情況。
徐霞解釋,大學相對自由,需要自主規劃生活與學習、處理人際關系,這種沒有過渡期的變化會讓新生對大學生活不適應。
“另外,新生也面對自我身份重構的關鍵期,需要通過‘自我能力確認’‘角色轉變’‘自我社交構建’等多個維度去建構一個新自我,這是一個充滿探索和不確定的過程。”李谷靜補充道。
“新生入學后一般會先度過一個‘蜜月期’,這個階段的興奮往往會沖淡或掩蓋對新環境的焦慮。”李谷靜表示,入學后的前一至兩周,大部分學生因新環境的刺激,和進入大學的成就感,會比較興奮,廣泛探索環境和人際。軍訓高強度的集體生活模式將最早促發新生適應的一些議題,如環境適應、人際相處、自我照顧等。10月份以后,問題將會真正顯露出來。因此,國慶假期是家長觀察孩子適應情況的窗口期,建議家長利用假期多了解孩子的情況,評估其適應水平,根據情況提供支持。
需要適應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家長
當新生在面臨“環境轉換”“角色轉變”“社交適應”等多種困擾,家長們也不免受到影響。針對這些情況,兩位專家也給出了切實可行的策略,一起動起來。
給大一新生的攻略:
1、積極調整心態,勇敢面對挑戰。
進入新階段,適應新環境是必經之路,允許自己有短期的不安與焦慮。
2、獨立規劃目標,發展自理能力。
大學是獨立生活的起點,需要逐漸擺脫依賴,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首先就要學習基本的家務、生活技能,學會自我照顧。
3、全面認識自己,建立合理期待。
大學是一個“多元發展的舞臺”,不必用單一的標準要求自己,要全面衡量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優勢并排序,有選擇地探索自己的發展方向。
4、學會求同存異,建立人際聯結。
大學集體生活需要處理好室友、同學、社團成員、教師以及戀愛對象等多種復雜人際關系,首先需要處理好和自己的關系,允許自己試錯調整、減少內耗,其次在人際交往中尊重個體差異,學會包容和理解,同時把握好人際交往邊界,建立人際“護城河”。
具體而言,可以先處理好和室友的人際關系,關鍵是牢記寢室是公共場所,需遵守集體生活公約。然后在學習、社團、事務溝通中嘗試和合適的人進一步接觸,深入交流,共同成長進步。
給家長們的攻略:
1、挖掘自我價值,克服分離焦慮。
逐漸減少投注在孩子身上過多的注意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充實生活,給孩子樹立積極正向榜樣。
2、尊重孩子自主,避免越界包辦。
由于分離相對比較突然,再加上大部分家長處于逐漸老去的階段,家長們可能存在焦慮情緒。要相信已經18歲的孩子能相對獨立地面對生活,家長可提供建議,給孩子機會去“試錯”。
3、提供信息支持,做好心靈支持。
和孩子商量通話、交流的頻率以及時間、時長,以和成年人交流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同時適度調整溝通的內容,加入一些為人處世、感情交往等內容,并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和引導者,而非問題的直接解決者。
4、關注心身健康,避免批評指責。
留意孩子的情緒狀態、行為變化、衛生狀況、睡眠飲食等,多傾聽少批判,如果發現孩子狀況不對,需要高度警覺,及時尋求專家的幫助。
開學9周左右是孩子行為模式分化初期,大二下學期分化會進一步明確,并保持相對穩定,極小一部分孩子可能會在這個階段出現更明顯的心理行為癥狀和社會功能損傷。因此,可以集中在大一上學期觀察孩子的適應情況,及時干預。
點擊查看↓↓↓
直播回顧丨萌新破“惑”心理指南:大一新生學業、社交與情緒適應全攻略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