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吳亞飛
秋高氣爽,藍天如洗。9月11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截至9月10日,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累計達203天,同比增加13天,PM2.5濃度30.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2%,看雪山天數60天,已超過2022年全年看雪山總天數。
“成都藍”為何越來越多,“成都氣”為何越來越凈?川觀新聞記者解碼幾個關鍵詞,帶你了解成都市民的“藍天幸福”。
精準精細
實施“0.1微克攻堅行動” 開展多部門聯合治理
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場需要久久為功的硬仗。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2013年全年132個優良天,到2019年后穩定在290個優良天左右,“藍天保衛戰”從精細處精準發力。
梳理今年的時間線:年初,成都市各級各有關部門針對工業企業、施工工地、餐飲企業、機動車尾氣等重要污染源開展專項巡查,累計發現并整改工業企業問題109個,移除25個綠標工地,查處涉揚塵、油煙污染等違法行為570余件,督促整改或依法關停機動車尾氣維修治理企業140家,推動1—3月全市PM2.5濃度同比降低10.2%,實現202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門紅”。
4-5月,成都市PM2.5濃度出現反彈。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立即聯合有關市級部門開展“0.1微克攻堅行動”,打響“PM2.5阻擊戰”,針對揚塵污染,聯合市住建局和市城管委開展專項整治,強化工地揚塵防治和道路清掃除塵;開展餐飲油煙污染防治百日攻堅,依法查處油煙污染違規行為;針對機動車尾氣排放,加強人工路檢路查,嚴格處罰超標排放車輛,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8月,再次實現單月及年度累計PM2.5濃度同比下降。
智慧科技
開展 “人防+技防” 智慧手段排查問題占比超過35%
成都街頭,穿行著一輛特別的汽車——VOCs走航監測車。它能夠實時監測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精準溯源,鎖定污染源頭。今年以來,該檢測車已累計走航425次,發現VOCs高值點位達155個,行駛路程超7萬公里,相當于駕車從成都到北京往返約19次。
道路積塵走航車、高空視頻監控、智慧工地系統、AI數據分析和無人機巡查……一系列“黑科技”組成了成都大氣污染防治的“天羅地網”。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通過“線上+線下”手段,累計發現涉氣問題4665個,其中,線上智慧科技手段發現問題數量占比超過35%。
該負責人表示,通過“人防+技防”,成都實現對污染源的精準定位和動態監測,提升了治理效能,有效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服務升級
多元舉措推動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深化大氣污染防治,成都正積極探索將環保從“約束”轉變為“引領”,走出一條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的道路。
總量指標調劑機制優化區域環境資源配置。今年6月,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指導溫江區與青白江區簽訂全省首份總量指標批量互換協議,實現了區域環境資源的優勢互補,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五個服務”理念深入實踐。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搭建了“優園惠企會客廳”,聽取并采納企業意見,優化污染源清單填報系統功能,實現一鍵生成“一廠一策”,惠及8000余家企業,為每家企業節約成本2-5萬元。
績效引領帶動產業升級。通過開展環保績效評級,成都已培育A級、B級和引領性企業325家,數量占全省的40.2%。針對成都市尚無瀝青混合料攪拌站企業獲評環保績效B級企業的實際,該局相繼開展政策宣講、對標學習、精準幫扶等系列工作,對評級意愿強烈的8家企業開展“一對一”上門幫扶指導,幫助企業提高環境績效等級,享受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豁免政策紅利。
此外,該局幫助指導全市環保標桿企業的18個污染治理項目申報大氣污染防治中央資金,總投資4.2億元,申報補助金額7000余萬元,讓企業不僅享受到了政策紅利,更贏得了發展先機。
從2013年全年132個優良天到2024年全年285個優良天,再到今年提前13天跨過200個優良天的門檻,成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下一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將繼續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措施,讓藍天、白云、雪山成為這座城市的常駐風景。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 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