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開
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藍勇教授從未中斷過對巴蜀古代交通、生態環境的實地考察,許多路線采取全段驢行的方式。為撰寫這部多卷本《蜀道:四川盆地歷史交通地理》,自2010年以來,他進行了更有針對性與系統性的實地考察,帶隊或獨自進行了100多次古道科學考察,為復原歷史時期四川盆地的內外交通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藍勇的蜀道研究從“斷代交通地理研究”到“區域、水運與綜合歷史交通地理研究”,再到“道路功能性特征”與“道路地域性特征”視域下的研究,展現了致廣大而精微的學術歷程。
在《蜀道:四川盆地歷史交通地理》緒論中,藍勇對歷史交通地理前賢嚴耕望的《唐代交通圖考》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是20世紀中國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代表之作,考證精嚴。但也指出該書的一些遺憾,如“存目”的3卷未能面世,導致對嶺南、東南地區交通路線考證缺失,且缺乏田野考察和與大陸的學術交流,部分觀點有待商榷。
這種做法體現了藍勇務實的學術批判方式,也體現了其在學術傳承中的創新意識。藍勇的這部蜀道專著,不僅是對前人研究的薪火相傳,更是超越之作。
在“緒論”篇“中國歷史交通研究的回顧”,藍勇詳盡羅列與概括了既往的研究專著與專論,評價中肯,析理到位,既評長處,亦指缺陷,并提出新的思考。
藍勇的蜀道研究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既是對同行既往研究的后出轉精,也是對自我的超越。
1984年,藍勇的畢業論文為《川滇古道沿革初考》,自此開啟他對蜀道的系統研究,并長期沉浸其中。此后,他相繼出版《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西南歷史文化地理》《古代交通生態史研究與實地考察》等著作,為后來的蜀道研究奠定了基礎。在新的學術時代背景下,藍勇撰寫這部《蜀道:四川盆地歷史交通地理》,實現了自我超越。
在這部專著里,藍勇采用了新史料與新方法。在史料項上,他不僅參考了傳統的正史、會典會要、地理總志、區縣方志、野史筆記、詩文集等,還盡可能收集民間歷史文獻和近代航運專門文獻,包括明清商人路書、川江航運灘書、近代航運指南、近代旅行路書、明清游記等,還參考明清“民國”時期的大量古舊地圖。在方法項上,藍勇重視田野考察。
他認為,僅用衛星直線距離數據、文獻記載里程、海拔高程計算古道坡度系數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他篤信:“真正解決這類問題可能必須借助大量驢行考察中的實測來解決,而這是需要大量艱苦的田野工作的,是需要一種科學情懷的。”
藍勇指出,金牛道在蜀道南線諸道中地位重要、遺產資源豐富,但相關研究卻相對薄弱。在“金牛道的起源與早期路線走向和取用”一節中,在引證數條文獻后,藍勇推測,秦蜀金牛道的道路早已通暢,周顯王時可能只是對古道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擴修。他通過實地考察與查證文獻,專門制作了“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劍閣道主要征戰取用表”,以多種形式呈現對蜀道的全方位、全過程研究。
運用無人機航拍展示地形地貌、生態環境,采用衛星遙感定位等先進科學方法研究蜀道,是該書的特色之一。在對金牛道的“五盤嶺(關)、九井灘”進行考察時,藍勇不僅查閱了《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大元混一方方輿勝覽》等文獻,更進行了驢行式的田野調查。從土地埡到九井灘的考察中,他的團隊通過實地測量,明確了唐宋五盤嶺的具體地望,弄清了其高下落差等情況,為研究提供了精準依據。
藍勇對蜀道筑路擇線特點的概括,是憑借長期的文獻研究與身體力行的田野考察得出的。他總結出蜀道筑路擇線的6個特點:
其一,沿河筑路。藍勇制定了自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以來的《四川盆地沿江河而行古道對應表》,為后學者研究蜀道提供了極大便利。
其二,回曲走脊。這是藍勇通過幾十年古道田野考察發現并總結的。他發現四川盆地古代通道中,取道山脊而行的情況相當多,這種筑路方式有利于道路的穩定與安全。
其三,取直越嶺。在四川盆地的道路取行中,常面臨河道主流回曲之狀,因此道路選擇上多采取翻越山嶺,使道路更為近直,以提高交通效率。
其四,橫嶺越埡。為縮短上下路程,道路往往選擇翻越山嶺的最低埡口而行,這樣可以減少道路的坡度和長度,降低行進難度。
其五,陡險盤旋。中國古代在道路選擇上,面對高大山體主要有兩種翻越選擇:一種是取直陡上陡下,另一種是盤旋走“之”字形。藍勇在研究中對這兩種方式都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其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應用情況。
其六,絕險設棧。“棧道千里,通于蜀漢”,在絕險之地設置棧道,是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智慧結晶。
《蜀道:四川盆地歷史交通地理》是一部現地研究之作,對蜀道的全方位研究,亦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新的研究思路,對推動中國歷史交通地理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蜀道:四川盆地歷史交通地理》,藍勇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25年5月)
作者簡介
謝天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錦城學院教授、書評人。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