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向一名女裝男子求婚?據9月5日紅星新聞報道,8月16日,陜西西安一網紅向另一網紅求婚的消息一時引爆本地網絡。9月4日,隨著西安警方的一紙通報,網友發現這場所謂的“求婚”不過是為了追逐流量、推廣帶貨所策劃的一場劇本鬧劇。目前,警方對數名涉案人員分別處以行政拘留,對違法賬號等做進一步處理。
西安城墻下荒唐的“求婚”鬧劇是“萬物皆劇本”的一個注腳。近年來,網絡世界真假難辨的劇情層出不窮。有人自編自演“家暴”戲碼騙同情,有人樹立虛假“貧困助學”人設賺打賞,有人策劃“老人擺攤被欺凌”的虛假故事博流量……當情感成為工具,真實成為代價,我們仿佛都成了算法囚籠里的看客,一邊懷疑,一邊點擊。
令人擔憂的是,流量即財富的規則正在重塑內容創作的邏輯。算法往往偏愛沖突和反轉,很多平臺默許擦邊與表演,而資本追逐快速變現,安安靜靜說真話的視頻往往拼不過聲淚俱下的表演。網友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戲中人”,看到離奇故事,下意識點贊轉發;遇到爭議劇情,忍不住圍觀評論。我們有時知道可能是演的,卻依然投入情緒。
這背后的代價,我們付得起嗎?當真實被一次次消解,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在悄然流逝。今天感動你的是一場假求婚,明天你同情的是一個假苦難,時間長了,人們不再輕易感動、不再輕易相信,這才是最可怕的——一個失去信任基石的網絡空間,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治理這類亂象,光靠封號罰款遠遠不夠,更需要一場數字時代的“介入療法”。比如利用技術手段給真實內容貼上“真實可信”標簽,用AI識別低俗劇本套路,標注“內容存疑”,充分保障網友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平臺必須走出“流量即正義”的迷思,推薦算法不能只追求用戶停留時長,更應為內容真實性、社會價值增加傳播權重,讓優質真實內容獲得更多流量,讓弄虛作假者寸步難行。監管也需與時俱進,明確“虛構內容”與“虛假炒作”的法律界限,建立跨平臺聯合懲戒機制,防止違規者換馬甲死灰復燃。
還應當做出改變的,應當是很多人對真實的態度。每一次點贊前的審慎,每次轉發時的核實,都是對虛假內容最有力的抵制。當大家都珍惜真實、選擇真實、鼓勵真實,流量的風向才會真正改變。
當一切都可以設計,什么才值得相信?答案或許很簡單——那些不完美卻真誠的生活片段,那些粗糙卻真實的人生瞬間,那些不為了流量而存在的普通美好。
真實不會總像劇本那樣精彩,但它有溫度、有重量、值得托付。人的情感和信任,永遠不能淪為流量的囚徒。
來源:工人日報?丁慎毅
原題:《當流量綁架真情,網絡失真的代價誰能承擔?》
本期編輯:武俊豪 雷宇翔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