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財政每年安排近1億元,支持建設25個省市縣三級指揮田和125個精耕細作示范點
■創新省、市、縣、鄉四級農技人員“到戶到田”包保聯系規模種植主體工作機制
■累計投入“一噴多促”資金8896萬元,完成作業面積1626萬畝
眼下的江淮大地上,秋糧生產一派生機勃勃。記者跟隨農業農村部秋糧生產和防災減災安徽調研組探訪,了解到全省6400多萬畝秋糧正在全面進入生長沖刺期,即將迎來豐收。
在六安市金安區木廠鎮春泉種植合作社的6000畝水稻田內,已經能聞到淡淡的稻花香。田間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和稻縱卷葉螟迷向器等綠色防控裝置。正處于抽穗揚花期的水稻翠綠欲滴、整齊劃一,多臺大載荷植保無人機正在田間按照既定軌跡進行“一噴多促”作業。
“面對前期的高溫天氣,農業農村部門指導我們在關鍵節點落實好灌溉調溫等田管措施,眼下實施的‘一噴多促’更好似‘臨門一腳’,對秋糧的產量和質量至關重要。作為省級指揮田,我們更不容懈怠,有責任成為單產提升的標桿。”合作社負責人朱云飛信心滿滿地說。
“我們選擇質量比較好的藥劑,每畝地的成本約在30元。飛防收費不是按照畝數計算,而是根據單位面積藥劑量核算,這樣可以更有效地保證飛防質量。”金安區恒豐種養合作社理事長林義杰說,除了服務自家3000多畝水稻田,合作社還輻射周邊地區1萬多畝的社會化統防統治。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構建目標聚焦、導向明確、覆蓋全程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項目支持,省財政每年安排近1億元,支持建設25個省市縣三級指揮田和125個精耕細作示范點,打造30萬畝高產核心區,輻射1000萬畝穩產示范片,年培訓種植戶超10萬人次;連續3年累計安排9.36億元,專項獎補300畝以上種糧大戶,引導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
地處淮河之畔的蚌埠市五河縣懷森專業合作社的3000多畝玉米已經進入蠟熟期。調研組專家、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馬慶鉆進一塊增密播種的玉米地里,掰開玉米苞葉,邊數邊算了起來。“420多粒,6000株,百粒重30多克……畝均產量能超過650公斤,后期水肥管理到位、適期晚收還能增粒重。”他給種植戶謝懷森細細傳授“增收秘訣”。
在五河縣大豆單產提升工程核心示范區內,調研組一行看到,集中連片種植的大豆長勢旺盛,豆莢密集如串串綠色鈴鐺。“我們這里的大豆以前的畝產量一般就在300斤徘徊,通過實施大豆單產提升工程,采取水肥一體化技術措施,畝均增加40公斤以上,實現化肥、農藥、灌溉用水減量增效和單產全面提升。”蚌埠市農技中心主任孫善軍介紹。
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安徽省首次創新省、市、縣、鄉四級農技人員“到戶到田”包保聯系規模種植主體工作機制,全省擇優選擇1700余名農技人員包保服務5214名大戶,覆蓋面積288.9萬畝,其中省級28名副處級或副高職稱以上干部包保大戶62名,涉及面積8.16萬畝。編制《大面積單產提升農技指導服務工作手冊》,分發至每名包保責任人,及時實地開展“面對面”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解決個性化問題,形成發現、反饋、解決問題的閉環。同時,把包保評價打分作為干部評優評先的依據,以倒逼農業服務精準到位。
面對影響秋糧豐產豐收的高溫、干旱和病蟲害等,安徽主動積極開展秋糧“一噴多促”。早謀劃、早部署,7月發出工作提示和技術意見,提醒各市、縣抓住秋糧生產關鍵時期,不等不靠、先干后補,及時開展“一噴多促”。同時,省農技總站聯合省農氣中心開展高溫干旱氣象預警和秋糧生產科學指導。截至9月4日,全省“一噴多促”累計投入資金8896萬元,參與作業組織5204個,已完成噴施面積1626萬畝。
“今年秋糧面積穩中有增,苗情長勢好于上年,病蟲發生總體較輕。”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錨定江淮糧倉建設目標,扎實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積極克服干旱等不利影響,夏糧產量再創新高,秋糧具備穩產高產的苗情基礎,全年糧食有望再奪豐收。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馬珺;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