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智庫研究員 燕巧
今年以來,從深圳到上海,從成都到杭州,多地上線“零租金”產業園,呈現出城市競爭新態勢。深圳率先推出“零租金”產業園政策,統籌調配10萬平方米市屬國企產業園區資源,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最低可享受2年以內的免租優惠;8月,上海臨港新片區推出“超級個體288行動”,優質項目3年免租、后續2年租金減半政策……
業內人士綜合各地政策分析認為,“零租金”有三大特點:首先是國資主導。執行“0租金”的園區運營主體100%為國資或區屬國企、政府平臺公司,例如深圳統籌市屬國企產業園區資源;其次產業導向高度集中,各地“零租金”政策面向的企業主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同時對企業設置了比較嚴格的準入門檻和績效約束。例如成都天府新谷面向科技總部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優質科技企業等推出“一免一減半”專項政策。
零租金是“用空間換產業未來”,但這個“交換”能否成立,取決于園區能否解決“無租金收益,仍能搭建優質生態”的問題。對此,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認為,“零租金”園區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平衡短期讓利與長期收益,例如推行“房東+股東”模式,園區配套創投基金對入駐優質項目進行股權投資,將短期租金損失轉化為長期股權增值回報。又如,構建“空間+資本+服務”的閉環生態系,成功的“零租金”園區不僅提供租金減免,還配套建設公共實驗室、中試基地等共享設施,提供天使投資、全生命周期融資等支持,企業成長后帶來稅收、就業和產業鏈集聚效應,這些長遠收益遠超短期租金收入。
在宋向清看來,“零租金”遠非簡單的招商引資,其背后反映了地方政府從追求短期土地財政收益轉向注重長期產業生態培育和價值創造。城市正在用空間換時間,鎖定未來高成長科技企業,爭奪定義未來產業鏈規則的話語權。而其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將短期政策紅利轉化為長期生態優勢——對政府而言,需避免“為免租而免租”的形式主義,真正構建“產業培育—資本反哺—生態迭代”的閉環;對創業者而言,則需跳出“免費午餐”的思維定式,以“產業適配度”和“資源獲取效率”為核心進行理性選擇。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