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的陽光總能曬出美味的果子。近年來,喀什地區依托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通過種苗繁育、穩產保供、精深加工等多環節協同發力,持續推動林果這一“金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目前,喀什地區已建成11個、總面積3262畝的林果種質資源庫(圃),年培育苗木1.96萬畝(9514萬株)。成功創建林果區域公用品牌13個,擁有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6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5個。品牌價值持續攀升,其中“伽師新梅”品牌價值達29.45億元,躋身全國果品品牌榜第52位。“英吉沙杏”憑借其獨特風味和不斷擴大的市場影響力,品牌價值和市場美譽度逐年提升。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棗夾核桃的生產作業
打造高標準林果示范園。全地區已建成410個、總面積15.9萬畝的高標準林果示范園,通過認證45萬畝綠色有機種植基地、1.58萬畝出口注冊果園,創建87.7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實現產量、品質與效益“三提升”。改造低產低效園和老舊果園,強化綠色、標準化、現代化生產管理,有效提升單產水平和優質商品果率。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按縣級不少于300畝、鄉級不少于200畝的標準,打造一批高質量樣板園,帶動全區栽培管理水平提升。同時,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機械化與產業化模式應用,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
引領產業集群發展。聚焦九大特色林果產業鏈條,積極引進優質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現已創建以林果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引進、扶持、培育林果加工企業139家、林果專業合作社895家,成立產業協會5個。目前,全地區年加工果品36.81萬噸,初加工率88.3%,精深加工率提升至34.2%,加工產值達到37.64億元。
持續注入科技支撐。喀什地區現有林果科技支撐平臺11個、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站平臺5個,并與國內28所科研院校開展了深度合作。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已組織實施攻關項目49項,持續推動林果產業提質增效。
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傳統的物流方式曾是制約喀什地區鮮果走向全國市場的卡點。當地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網點功能,強化倉儲保鮮體系建設,打造集產地集散、信息發布、倉儲物流及低溫直銷配送于一體的綜合中心。依托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優化冷鏈運輸網絡,構建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保障了果品特別是鮮果的高品質流通。喀什地區現已發展物流企業286家,建設冷藏冷凍庫2618個,庫容達103.53萬噸,并建成紅棗期貨交割庫3處、庫容3.4萬立方米。冷鏈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為時令鮮果的“鮮”達四方提供了關鍵支撐。
借助援疆省市平臺優勢,喀什林果業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已在全國布局建設147家線下直銷店和12個線上電商展銷平臺,設立了33個中轉倉與前置倉,形成高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網絡。這一模式成效顯著,年出口干鮮果品4.15萬噸,創匯4.12億元。
如今,英吉沙杏、葉城核桃、伽師新梅等特色果品正依托不斷升級的冷鏈物流和電商平臺,通過“疆果東送”供應鏈、大型商超直采、電商直播帶貨,以及援疆省市支持的“喀什好味道”展銷平臺等多渠道聯動,在最佳風味期內擺上全國消費者的果盤。產品售價顯著提高,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下一步,喀什將堅持干果控面提質、鮮果優化增量、延鏈補鏈提效益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沙產業和戈壁農業優勢,推動主要樹種向優勢產區集聚布局。通過科學規劃常規品種適種區、優勢品種最適宜區、特色品種推廣區,構建多元化、差異化、特色化的品種結構,統籌早中晚熟搭配、不同風味口感及色澤組合,協同鮮食、制干與加工用途發展,全面提升林果產業韌性和綜合效益。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陳文軍
編輯:彭胡彎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