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露珠里打撈時光的詩意
清晨推開窗,一陣微涼的風裹著桂香撲面而來。幾顆晶瑩的露珠正安靜地臥在草葉上,在晨曦中閃爍著細碎的光芒。這是白露時節特有的問候——大自然以最溫柔的方式提醒我們,夏日的熱烈已然褪去,秋日的含蓄正款款而來。白露,這個充滿詩意的節氣,像一顆綴在時光項鏈上的珍珠,串聯起自然的現象、古典的詩意與現代生活的節奏,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當下,守護著一份難得的寧靜與深情。
露珠點點荷葉上。張智清 攝(安徽圖片網)
白露之名,源自自然最本真的現象。每年公歷9月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加上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光照強度減弱,地面輻射散熱加快,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此時,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附著在花草樹木之上,形成晶瑩剔透的露珠。古人觀察到這一現象,將這個節氣命名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這簡潔的文字,包含著先民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充滿智慧的解讀。
白露時節的自然景觀,是一幅漸變的秋意圖。清晨的露珠最為動人,它們或掛在草尖,或臥在花瓣,或聚在樹葉邊緣,像無數顆微小的水晶球,折射著晨光。隨著太陽升高,這些夜間的精靈便悄然隱去,只留下微微濕潤的痕跡。此時的植物也呈現出獨特的美感——楓葉開始泛紅,銀杏漸染金黃,而多數樹木仍保持著深淺不一的綠色,構成一幅層次豐富的畫卷。田野里,晚稻開始抽穗揚花,棉花裂開嘴露出潔白的棉絮,高粱舉起火紅的火把,呈現出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候鳥開始南飛避寒,留鳥則開始儲備過冬的食物,這些生靈的活動軌跡,無聲地訴說著季節的變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氣。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短短十個字,將白露時節的物候特征與游子思鄉之情完美融合,成為千古絕唱。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以珍珠比喻露珠,描繪出秋夜的清麗景色。蘇軾《赤壁賦》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壯闊景象,則展現了他面對自然時的豁達胸懷。這些詩詞不僅記錄了白露時節的自然現象,更承載了中國人對時間、生命與自然的深刻感悟。
在十八聯圩濕地,白琵鷺正在覓食。陳振 攝
白露時節的習俗,體現了中國人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生存智慧。民間有“白露身不露”的說法,提醒人們此時晝夜溫差大,應注意保暖,不能再像夏天那樣貪涼。江南一帶有“收清露”的習俗,認為白露時節的露水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常用來煎藥或泡茶。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的傳統,當地人認為在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而太湖畔的漁民則會在白露時節舉行祭禹王的活動,祈求風調雨順、魚蝦滿倉。這些習俗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豐富的養生智慧與文化內涵。
此時氣候干燥,飲食應以滋陰潤燥為主。傳統的白露飲食包括梨、百合、銀耳、蓮藕、芝麻、蜂蜜等潤肺食物,以及龍眼、大棗等溫補食品。江南地區有喝“白露茶”的習慣,白露前后的茶葉經過秋雨的滋潤,有一種獨特甘醇的清香味。在現代營養學看來,這些傳統飲食選擇恰恰符合秋季養生的科學原理。在白露時節品嘗一碗銀耳蓮子羹,或是一杯溫熱的蜂蜜柚子茶時,便是回歸經過時間檢驗的生活方式。
白露之美,在于收斂。萬物開始沉心靜氣,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準備。這種“收斂”的智慧,對于生活在物質豐富時代的我們尤為重要。它提醒我們去思考:如何在追逐外在目標的同時,學會內省與沉淀?如何在喧囂的生活中,保留一份如露珠般的清澈與單純?白露告訴我們,生命的美麗不僅在于綻放時的絢爛,也在于收斂時的從容。正如那些凝結在草葉上的露珠,雖然微小,卻折射著整個世界的晨光。
秋色醉人逍遙津。李曉艷 攝(安徽圖片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個古老的節氣依然鮮活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它不僅是日歷上的一個日期,更是自然的語言、文化的密碼和心靈的慰藉。此時此刻,我們可以通過一滴露珠觀察世界的細微變化,通過一首古詩感受先人的情感共鳴,通過一碗清茶品味生活的本真滋味。當現代生活的浪潮不斷沖刷著心靈時,白露如同一處寧靜的港灣,讓我們得以停泊,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美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這個充滿詩意的節氣里,愿我們都能放慢腳步,觀察一片草葉上的露珠,聆聽秋風的私語,感受季節的變遷。在自然的現象中尋找靈感,在古典的詩詞中汲取智慧,在現代的生活中保持詩意——這或許就是白露時節帶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讓我們珍惜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在露珠里打撈時光的詩意,在季節的輪回中領悟生命的真諦。
文字 | 劉睿圖片 | 本報資料圖編發 | 全媒體編輯 吳弘
一審 |?吳弘;二審 | 蘇曉瓊;三審 | 周軍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