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星宇 川觀新聞記者 陳云鴿
9月初,重慶一處影棚內,四川方言家庭短劇《家里家外2》正式開機。這部每集只有幾分鐘的短劇,拍攝周期卻長達30天,遠超行業常見的7至15天“短平快”模式。在9月7日舉行的《家里家外2》媒體探班會上,制片人劉菲在片場向川觀新聞記者坦言:“壓力很大,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戰,但我們不想讓觀眾失望。”
作為“國內精品短劇頭部廠牌”聽花島的代表作,《家里家外》自去年播出后,憑借濃郁的川渝風情和真摯的家庭敘事成功“破圈”,被稱為“成都文旅新名片”。如今,《家里家外2》能否延續口碑,甚至實現突破?整個劇組選擇用“慢工出細活”來回答。
《家里家外》海報 片方供圖
不滿足于“爽點”和“反轉”
追求細節中的生活晶體
“我們敢放棄一些過于短劇化的東西。”劉菲透露,第二季沒有“為爽而爽”的強情節設定,轉向更貼近生活本真的敘事。她表示,第一季成功后,團隊更有信心擺脫套路,回歸情感本質。“如果我們換一個故事內核,就感覺像換了一家人一樣。但我們希望是這一家人生活在真實的平行時空里。”
在觀摩片花和主創分享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湯擁華指出:“《家里家外》用更多細節展示了一種珍貴的可能性,這些細節不僅來自化妝、道具等方面的精致,更來自這個家庭中,每一個人都以他獨立的方式組成一條線索,而這個線索合在一起又是一個生活的晶體。”他進一步分析了《家里家外2》的情感價值體系:“劇中每個人都帶著光彩,例如小男孩無比聰明,小女孩可以進國家隊,爸爸是技術人才,媽媽能做百貨公司老板,這些超出了一般日常生活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感動的東西來自真實的困難,來自大家日常生活中間真實的怕與愛。”
《家里家外2》拍攝現場 盧星宇 攝
實景搭建、豎屏美學
用電影思維重塑短劇
“我們這次有種拍電影的感覺。”男主角王道鐵如此形容第二季的拍攝體驗。美術指導鈞源介紹,第二季采用了不同于首季的實景搭建拍攝方式。為保持觀劇連貫感,團隊在設計第二部的家時,盡力還原了第一部的空間結構、色調甚至家具擺放。“有時候大家看著就會有很整合的感覺,好像這家人真的在這里生活了半年。”
針對豎屏播放的特點,美術組還專門優化了構圖設計。“豎屏的美學邏輯有別于傳統橫屏,”鈞源解釋道,“在橫屏中,‘天’與‘地’是可以參與敘事的,而在豎屏里很難實現這種功能。”為此,他們在房門頂棚之間增加了一些層次化設計,避免攝影師拍全景時出現“天上很空,地上很干”的常見問題。
《家里家外2》拍攝現場 盧星宇 攝
片場如家,川味不減
拍攝片場,劉菲向川觀新聞記者分享了一個難忘場景:為搶黃昏的光影,全組人在河邊搶拍一場戲時,需要拾起一棵三米長的樹樁。“剛開始是三四個人抬,后面變成一群人抬,大家很激動地說:‘快點,來活了!’我覺得大家在組里就像一家人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家里家外2》仍然全程使用四川方言,并續聘方言顧問逐句翻譯劇本,保留原汁原味的川渝文化底色。故事雖延續重組家庭主線,但加入了新成員“陳三輪”,也通過劇情折射改革開放初期普通人家的生活變遷。四川省廣播電視局二級巡視員徐華表示,這部劇的核心魅力在于“把時代質感、人文溫度和家庭溫情融為一體”。他期待《家里家外2》能成為“又一部現象級爆款短劇,不僅在網絡上走紅,更在觀眾心中留下長久的溫暖和力量。”
《家里家外2》拍攝現場 盧星宇 攝
據悉,《家里家外2》預計于11月上線。雖然未對成績有過多預期,但劇組一致認同:短劇不應止于“低成本、短周期、高爽感”,而是可以兼具情懷、創新與美學,哪怕這樣需要更多時間、更大投入。正如制片團隊所說:“我們希望能跟觀眾再雙向奔赴一次,讓大家覺得《家里家外2》會更有意思、更寫實、更值得喜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點贊良心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