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話
石家莊堅持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積極加強與京津優質高校和駐冀高校的深度合作,不斷引進、消化、吸收高端優質創新成果。即日起,本報開設“科創一線看轉化”欄目,通過記者在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企業車間、生產線的實地采訪,展現優秀科研成果在石家莊轉移轉化的生動場景。
河北科技大學的機器人實驗室里,“面向特鋼軋制質量檢測的機器人系統”正在進行測試。
當特鋼樣棒從軋制生產線產出后,機器人穩穩伸出機械臂,精準抓取樣棒后自動在其柱面標記產品信息,隨后帶有信息碼的樣棒平穩送入檢測流程……9月4日,在河北科技大學的機器人實驗室里,質檢機器人一套“行云流水”的作業場景,讓記者直觀感受到了“面向特鋼軋制質量檢測的機器人系統”的硬核實力。
“這是我們專門為石家莊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量身研發的系統,目前正在進行實驗室測試,測試結束后將在石鋼的生產線上進行安裝調試。”河北科技大學機器人與數字化團隊技術研發負責人張付祥教授說。
特鋼棒材的質量檢測是鋼鐵生產中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產品品質與市場口碑,然而傳統的特鋼棒材質量檢測的取樣環節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模式存在著難以突破的困境。
“工人得用長柄夾鉗,從樣棒堆里夾取樣棒,還要在滾燙的圓柱面上標記信息。不僅勞動強度大,危險系數還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高溫燙傷。”石鋼公司相關技術負責人說,這種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環境,導致該崗位常年面臨“招工難、留人難”的問題,而人手短缺又直接影響了檢測效率,制約著企業產能的進一步釋放。
瞄準這一行業痛點,河北科技大學機器人與數字化團隊對接石鋼,雙方決定聯合申報石家莊市駐冀高校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共同探索用機器人系統替代人工的全流程解決方案。
“我們要解決的不只是‘用機械臂代替手’這么簡單,更要突破無序堆放樣棒的智能識別、高溫環境下的穩定作業、圓柱曲面的精準標記等一系列技術難關。”張付祥教授解釋,正是這些技術難點的突破,讓這套系統具備了真正落地產業的價值。
作為石家莊市駐冀高校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的重要成果,“面向特鋼軋制質量檢測的機器人系統”投用后,將改變特鋼檢測環節“人工扛鋼棒”的傳統模式,為鋼鐵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注入新動能。
在實驗室現場,記者仔細觀察了這套系統的核心設備:取樣機器人的夾爪采用弧形設計,表面覆蓋著耐高溫特種材料,確保在高溫環境下仍能牢牢抓穩樣棒。書寫標記機器人的“筆尖”則像靈活的手指,能自動適應貼合不同直徑的鋼棒圓柱面,而旁邊的立體視覺相機,更像是整套系統的“眼睛”,實時掃描著堆放的樣棒,為后續操作提供精準定位。
“這套系統的科技感,不僅體現在工業風十足的機械結構上,更藏在它‘能思考、會操作’的智能內核里。”張付祥教授指著一旁的人機交互界面進一步介紹,通過高清屏幕,工作人員可以實時監控機器人的運行狀態,無論是調整作業參數,還是接收故障預警,都能一目了然,極大地降低了操作難度,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企業提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高校研發團隊聚焦問題開展技術攻關,最終用成熟的成果幫企業解決難題。河北科技大學機器人與數字化團隊和石鋼的校企合作,正是“需求導向”科研的典型案例。一線需求是科研最好的“指南針”,這樣的合作模式,既讓高校的科研成果有了落地的“土壤”,也讓企業的發展需求得到了精準回應。
在石家莊,創新從來不是論文里的抽象術語,而是車間里靈活運轉的機械臂、生產線上精準運算的算法。從高校實驗室里的樣機研發,到企業生產線上的場景驗證,一條“需求牽引研發、場景驗證技術、產業反哺創新”的閉環正在加速形成。當科技真正扎根產業土壤,轉化的不僅是一項項科研成果,更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無限可能。
記者:宋子婷/文 郄磊/圖
編輯:宋麗娜
審核:馮金蓮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