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文露敏 李志強 發自重慶
9月5日,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開幕。
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年度主題,智博會上,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發展的明星產品隨處可見。作為本屆智博會的主賓省,四川17家企業組團參展,全方位展現了產業發展的“智能”力量。
智博會四川展區。李志強 攝
它們,打造智能的家
“我想看‘北京到底有誰在’的電視劇。”盡管指令很模糊,但幾乎是下一秒,85吋的電視屏幕就顯示出搜索結果:《玫瑰的故事》。
這是由長虹研制的行業首款治愈系AI TV。以“精準”回應“模糊”的本領,來源于電視搭載的長虹云帆AI大模型——這也是四川首個在國家網信辦成功備案的AI大模型。
“AI技術還在‘無聲’處賦能用戶體驗。”長虹相關負責人介紹,硬件主導的畫質有上限,依托AI畫質大模型,這款電視能夠突破硬件限制,從信號輪廓、像素、色彩、光線等多個維度進行計算和還原,實現99.99%的畫質無損還原。
聰明的不只是電視,長虹已將AI賦能于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全系列家電。今年3月份,長虹空調推出新品,其中的亮點便是AI云節能技術。依托AI識別大模型和AI決策中心,空調能夠對用戶使用習慣進行持續學習和深度分析,自主智能調節運行頻率,相比三級能效產品一年可節省759度電。
長虹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來,長虹全面推進“AI+”行動,以AI技術全面賦能產品、制造和運營,已匯聚成為發展的新動能。今年上半年,長虹在AI TV、MiniLED等方向持續優化產品布局,通過云帆智能體集成DeepSeek技術實現全場景覆蓋,75吋以上大屏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5.4%,MiniLED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10.2%。
告別了智慧的家電,在中科源碼(成都)服務機器人研究院的展位上,記者認識了一款智能康養伴侶機器人“安仔”。它小巧輕便,只比一個平板電腦高出一個“腦袋”,本領卻不小。
“‘安仔’搭載了多種類型的傳感器,可提供多模態的擬人交互,集健康監測、情感陪護、智能提醒等功能于一體。”中科源碼(成都)服務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許禎發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是老人們的貼身伴侶,在滿足日常事務提醒、擬人情感交互等需求之外,還能追蹤生命體征,進行緊急救援響應。
“安仔”的哥哥“源碼二號”則顯得“人高馬大”。它是一款智能康養具身人形機器人,面向康養機構等B端客戶。
許禎發介紹,之所以要進一步推出“安仔”這一To C產品,也是基于對市場需求的判斷。“團隊對‘源碼生態’系列機器人產品很有信心。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賦能各行各業,我們找準智慧康養賽道,專注家庭等場景的應用,一定能夠形成新的增長點。”
它們,托起智能未來
近年來,四川大力實施人工智能“一號創新工程”,聚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領軍企業、構建“鏈主+生態”企業矩陣、筑牢“東數西算”樞紐,努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2024年,四川人工智能產業營業收入超1300億元、增長25%。
在四川展區,距離不到5米的兩家企業,在機器人產業鏈上互為上下游企業。
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靈瞳四足機器狗,是復雜場景下的“智能守衛”。企業自主研發的智能巡檢平臺,構建起全流程自動化巡檢體系,可廣泛應用于公安巡邏、工廠設備監測、園區安防及消防應急等多種場景,未來還將進一步搭載于企業即將發布的天行者2號人形機器人,持續推動智能機器人在多場景的落地應用。
一旁,川機集團研發的高功率一體化關鍵模組,正是機器狗的關鍵零部件配套。
“機器人的關節模組,重量占整機的70%左右,成本則占整機的50%以上。”川機集團展位現場負責人指出關節模組的重要性。就像人體需要靈活、堅韌的關節,機器人也需要具備高強度、高精度和穩定性的關節模組,同時,輕量化、低成本,也是攻關的重點。
這種川內“足式機器人主機廠+關鍵零部件配套商”的合作模式,將通過精準對接需求,有效降低研發成本,搶占市場先機。
找準需求,前瞻布局,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嘗到了甜頭。他們研制并商用量產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車用嵌入式虛擬化操作系統。該系統自2021年推出,不到5年時間,便斬獲國內多個主流汽車企業客戶訂單,目前已有超200萬套的訂單正在排隊“登車”。
中瓴智行展位。李志強 攝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賽道剛剛興起時,國內該產品還是一片空白。”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憑借團隊在操作系統領域20多年的積累,他們及時切入賽道,憑借過硬的產品力贏得了客戶的青睞。
站在智能產業前沿賽道上,“未來”,是企業必須考慮的事情。
四川友信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則致力于幫助制造業中小企業尋找“智能化的未來”。公司總經理岳坤介紹,通過研發制造業核心應用軟件,他們為企業一對一定制“智改數轉”方案,在機械、電子、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
“我們最開始想賣整套系統,但很快發現,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小、快、輕、準’的產品才是剛需。”岳坤表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智能化已成為大勢所趨,但企業仍然面臨成本和收益的平衡挑戰。因此,他們將一部分重心放在針對單一節拍、單一流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上,從而贏得了市場機會。
“科技攻關更聚焦、場景開放更豐富、算力供給更普惠、產業生態更完善。”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四川,人工智能產業的未來也很廣闊。下一步,四川將加快人工智能賦能重點產業鏈建圈強鏈,構建人工智能在制造業的創新應用體系,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