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朝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曉剛
9月4日,第十一屆四川農業博覽會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作為本屆四川農博會“主題市(州)”,涼山彝族自治州以1008平方米的彝族風情展館成為現場一大亮點。300多種原生態農產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相輝映,現代科技與傳統農耕和諧共生,全面展示了涼山“農業+科技+文化”融合發展的嶄新面貌,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體驗。
展會現場
科技與生態交相輝映
涼山展館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將科技力量與自然之美完美結合。在航天育種展區,一批經過太空育種的作物種子格外吸睛——歷經27年,先后開展4次太空育種,已在涼山培育出抗病性、產量等性狀突出的小麥、馬鈴薯、玉米等有益突變體應用于作物育種。種業展區則展出了金蕎麥、蠶桑、畜禽、牧草等特色種質資源和自主選育的馬鈴薯、蕎麥等特色品種,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提供有力的種業科技力量。
展會現場。
展會現場。
生態展區宛如一個微縮的“大涼山生態百寶園”:“百果薈萃”區域中,來自全國最大石榴生產基地的會理石榴果香誘人;生長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鹽源蘋果,享有“離太陽最近、離城市最遠”的美譽;雷波臍橙憑借黃金糖酸比,給觀眾帶來獨特的味覺體驗。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還是來自冕寧的刺梨——海椒面疊加刺梨的創新吃法,讓觀眾驚艷又驚嘆,贊不絕口。“臻鮮牧場”展出的涼山黑豬、布拖黑綿羊,以其天然養殖方式彰顯品質優勢。“彝家凈蕎”展區則充分展現“世界苦蕎之都”的實力——百萬畝苦蕎種植規模占全球產量三分之一,成為一張閃亮的健康名片。
展會現場。
文化體驗豐富多彩
如果說農產品是涼山的味覺名片,那么民族文化就是展館的靈魂。原生態彝族歌舞接連上演,歡快的舞蹈、深情的吟唱引得觀眾紛紛加入舞動。也有不少人高舉手機,取景框對準舞者們翩飛的衣擺;非遺展區內,繡娘們飛針走線,將山林間的走獸飛鳥繡制在衣裙之上;會理綠陶傳承人現場展示“窯變”技藝,每件作品都堪稱“火與土的藝術珍品”。
展館還融入科技互動體驗:AI合影區讓觀眾瞬間“抵達”瀘沽湖、邛海等風景勝地;明灶美食區現場烤制的坨坨肉、苦蕎餅香氣撲鼻,讓觀眾在品嘗中領略地道的彝家風味。
涼山館不僅好看好玩,更是一座高效的產銷對接平臺。開展首日,商務洽談區便熱鬧非凡:州商務局邀請20余家州內外優質采購、州政府駐蓉辦事處邀請30余家省直幫扶部門到涼山館進行采購洽談。
這些產品共同承載著“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的核心價值。目前,該品牌已累計授權產品1600余個,帶動年產值達190億元,成為消費者心中品質與信賴的代名詞。
在本屆農博會上,涼山成功展現了“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從“生態底蘊”到“市場口碑”的完整成長路徑。未來,涼山將持續以綠色為發展底色、以科技為核心動力、以文化為情感紐帶,推動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出深山、走向全球,用心譜寫鄉村振興的涼山新篇章。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