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灰瓦的老廠房間,蒸汽觀光小火車鳴響汽笛,載著游客穿梭于百年絲綢工廠。轟鳴的織機旁,年輕人正體驗著非遺織染技藝——這座被譽為“中國絲綢工業活化石”的百年老廠,正煥發前所未有的新生機。
9月3日,“活力中國調研行”四川站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了南充市六合絲廠。創建于1912年的六合集團,曾是亞洲最大繅絲廠,如今是中國存續時間最長的絲綢企業。
“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廠的工人年薪是600元一年,算下來是50元每月,同時期的軍官干部的月收入19元錢左右,最高的是34元,可見當時咱們廠效益多好,工人的工資有多高。”南充市六合絲綢集團解說員青曉宇邊走邊介紹,廠區曾經的輝煌時刻都被記錄在博物館。
面對時代變遷,如今,這個百年老廠并沒有沉寂,而是選擇了創新求變。通過推動“工、文、商、旅”融合發展,六合絲廠實現了從單一生產向文化體驗的華麗轉身。既讓百年絲綢文化煥發新生,更成為帶動就業、助力區域發展的強勁引擎。
如何轉身?六合絲博園深耕遺產活化,將老舊廠房變身“活態博物館”。修繕后的六合院博物館、制絲設備展覽館,搭配劍桿織綢車間、蒸汽觀光小火車等生產場景,構建起“從繭到絲”全流程工業觀光線。大型雜技劇《東方絲源》、絲綢扎染非遺體驗、漢服展演等年均30余場活動,讓游客沉浸式觸摸絲綢文化。還新增了咖啡館、蜀繪技藝等新業態。
“通過多業態的探索,目前來看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截至7月底,園區已經接待游客70萬,綜合收入4000萬左右。”四川南充六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林森告訴記者。未來,園區計劃投資7.3億元打造絲綢主題酒店、超級工廠體驗店、電商直播中心等業態,全力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同時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產、學、研”等要素繼續填充文旅業態,以六合絲博園為核心引擎,拓展至朱鳳山區、工業園區、七橋西區,聯動高坪城區、都京港區、張瀾舊居,構建“一核三區三聯動”的“133”全域發展格局,全力打造世界絲綢文化名城。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