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記者 吳夢真?編輯 劉倩 校對 李立軍
近日,一名網友發文稱,54歲的自己耗時30年從河南縣城考到北京大學圈,并曬出手捧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圖片,引發大量關注。有網友被激勵,也有人質疑真實性。9月4日下午,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經核查,“沒有50歲以上的、河南籍的學生”。該校招生辦工作人員表示,研究生報名雖然沒有年齡限制,但筆試后會有一輪面試,考查學生知識積累和深入研究的能力,“目前,我們沒有接觸到大齡考生。”
▲網帖發布者原帖文和回應網友關注帖文截圖。圖/澎湃新聞
針對網友曬出的 “錄取通知書”,招生辦工作人員表示,圖片中展示的僅為學校錄取通知書封面,“并不能證明已被學校錄取”。上述工作人員介紹,中國政法大學2025年研究生(含非全日制)共錄取3000余人,截至9月1日報到截止日,除個別學生因請假推遲報到外,其余新生均已完成報到,“報到時會對個人身份信息、畢業證書、報名上傳資料等進行全面核實,不存在遺漏或異常情況。”
9月4日,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該網友社交平臺內容已清空,上面顯示“該賬號因違反相關社區規則,已被禁言”。該網友曾發文稱,從河南縣城考到北京大學圈,我用了30年時間,現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車上,9月1日開學,提前去學校看看;以及解釋大齡考研的意義,“人生本來追求的就不是一個固有的流程,沒有規定說退休后必須在家照顧子孫、洗衣做飯、跳廣場舞。只要活著,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不為晚。”兩篇網帖,獲得粉絲1907人,獲贊與收藏高達18.8萬。
近幾年來各類擺拍內容,引發了不小爭議。2024年某短視頻博主發布在法國巴黎 “偶然拾獲中國小學生秦朗的寒假作業”,還編造 “聯系秦朗母親” 后續劇情,營造 “跨國尋物” 故事,引發 “全網幫秦朗找作業” 討論熱潮。涉事賬號借此快速吸粉。最終此次事件因 “占用公共資源、擾亂網絡秩序” 被公安部列為 “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專項行動”10起典型案例之一,多地公安機關聯動處置。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公益律師趙良善介紹,近年來,受“流量經濟”刺激,網絡謠言的危害性顯著增強。為此,國家相關部門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如公安機關深入開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專項行動,清理網絡謠言信息,關停違法違規賬號,抓獲犯罪嫌疑人等。如果該網友編造自己考上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的虛假信息,屬于傳播網絡謠言的行為。
趙良善表示,如果該網友在平臺編造內容甚至造謠,根據行為的情節嚴重程度,可能會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如果該網友編造的內容侵犯了中國政法大學的聲譽,學校可以進行起訴。若該網友的行為擾亂了公共秩序,可能會面臨行政處罰。如果編造的內容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或涉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打擊網絡謠言的行動是持續且嚴格的,任何企圖通過編造謠言獲取利益或博眼球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平臺的處罰。廣大網民應以此為鑒,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識和網絡信息甄別能力,不隨意轉發、擴散未經證實的信息,共同維護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趙良善說。
相關報道:誰在炮制“54歲阿姨上岸碩士”的謠言?
值班編輯 康嘻嘻
普京發聲
東風-5C,壓軸登場!
核導彈第一方隊震撼登場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新京報”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點擊“在看”,分享熱點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