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毅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川視察期間明確指出,“要依托制造業的獨特優勢,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布局”。自2024年起,四川已連續兩年高規格舉行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彰顯了服務國家戰略、承接產業轉移的堅定決心和持續努力。四川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不僅要接得住、接得穩,更要讓產業融得進、長得好。
何以承接——
四川的硬核底氣與獨特優勢
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是四川服務國家戰略全局的使命所系。當前,我國產業體系正處于重構升級的關鍵階段,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推動梯度有序的產業轉移,是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增強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四川在全國產業發展版圖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承擔著向西開放的前沿地位、向南通道的關鍵支撐、向全國輻射的平臺樞紐功能。重點產業梯度有序向四川集聚,有助于打造關鍵產業備份,筑牢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底座。
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是四川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切口。新一輪產業轉移正跳出“勞動密集”“技術落后”等標簽,轉向以創新型、引領型、高新技術型項目為主。對四川而言,高質量承接重點產業,不僅能夠有效補充現有產業體系的短板和缺項,促進優勢產業進一步集群化、配套化發展,還能助推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
堅實的產業基礎,是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底氣所在。四川是全國為數不多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具備門類齊全、體系完備的制造業基礎。全省已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醫藥健康六大優勢產業,其中電子信息、食品輕紡、能源化工三大產業規模均突破萬億元;高校數量達139所,科研院所408個,擁有10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同時,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成效顯著、五大經濟區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為產業項目落地厚植營商沃土。
獨特的區位優勢,是四川融入全國大局的關鍵支點。四川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起點。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位居全國第三,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居全國第四、西部第一。中歐班列(成渝)、國際陸港、雙國際機場協同運行等平臺日益成熟,打造出“東接沿海、聯通中部、西向亞歐”的多向開放通道,區位優勢持續顯現,鏈接全國、輻射全球的樞紐作用日益凸顯。
豐富的資源稟賦,是四川壯大優勢產業的重要保障。四川自然資源基礎雄厚,已探明礦產資源達136種,占全國發現礦種數的近八成,其中,天然氣(頁巖氣)、鋰、釩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水土資源組合條件優越,耕地面積大,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糧食主產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居全國第二,技術可開發量、經濟可開發量均居全國首位,是我國最大的水電開發和西電東送基地。總的來看,四川資源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具備承載大工業的資源基礎。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四川吸引優質企業的政策洼地。近年來,四川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著力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不斷提質增效,“一網通辦”“一窗通辦”等改革成效顯著,企業從投資到建設、從落地到運營,均能獲得精準高效的服務保障。全省推廣“專員服務”“一企一策”等機制,政企互動更加順暢,營造出“項目跟著服務走、服務圍著企業轉”的良好氛圍。
如何承接——
以全周期理念打造產業鏈生態
產業轉移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要從源頭到落地、從生產到成長,構建“選得準、引得來、接得穩、融得進、長得好”的全周期招引育閉環。產業轉移也不是簡單的“產能搬家”,而是要繪制本地重點產業的產業鏈圖譜,辨短板、識缺項,制定重點承接產業和目標企業清單,圍繞產業鏈核心環節和鏈主企業推進系統引育,避免“一哄而上”。要以產業鏈思維精準有序招引,突出“鏈主+配套”的組合模式,推動“建鏈”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補鏈”精準彌合結構短板、“強鏈”提升整體競爭力、“延鏈”拓展協同服務鏈,構建結構優化、功能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圈,推動項目落地成勢、做優做強。
“選得準”,就要做到因地制宜“繪藍圖”。建議以成都為中心,成都都市圈為主干,綿陽、宜賓-瀘州組團、南充-達州組團等省域經濟副中心為支點,發揮特色城市的比較優勢,推動區域產業錯位協同發展。支持成都都市圈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國家區域性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持綿陽和樂山重點承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鋰電材料等配套產業;宜賓—瀘州組團重點承接具有產業基礎的電子信息、優質白酒、動力電池等優勢產業;南充—達州組團重點承接具有資源稟賦的能源化工、食品飲料、汽車汽配等特色產業。對于具有特色的資源型地區、革命老區、老工業城市等,鼓勵立足本地優勢產業,精準承接在消費地產品生產的轉移,嫁接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消費模式。
“引得來”,就要練就產業招商“真功夫”。充分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位和政策疊加優勢,鞏固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等交流活動的成果,邀請更多知名企業來川交流、考察,持續深化與東部地區政府、央國企的互動;鼓勵各地市招商“走出去”,選擇客商比較集中、產業轉移傾向比較強的城市開展駐點招商,建立產業轉移服務中心,重點跟蹤一些有轉移傾向的項目,增強招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支持探索“東部研發+四川制造”“東部總部+四川基地”等新模式,達成異地托管、園區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等雙方都能接受、獲益的合作方式;采取以商招商、以才聚商、以企引企、基地招商等創新形式,推動行業協會、商會等市場化主體深度參與,有效提升招商專業化水平。
“接得穩”,就要打造生產要素“硬支撐”。開發區和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戰場”,截至2024年9月,四川已建成50多個國家級綜保區、高新區、經開區和121個省級開發區,具備堅實的承接基礎。一方面要加快推動園區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功能集成,另一方面,要強化土地、能耗、環保等核心要素統籌,補齊園區產業功能、創新功能、服務功能短板,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打造一批國家、省級產業轉移創新發展示范區。
“融得進”,就要加快嵌入本地“朋友圈”。企業落地后能否扎根生長,取決于與當地產業鏈的融合程度。當地政府應主動推動轉入企業納入地方產業發展規劃,組織產業對接、技術交流、投融資撮合等活動,幫助企業“找得著伙伴、對得上需求”。同時,通過構建共建共享的服務平臺、強化園區企業之間的信息互通與資源互補。
“長得好”,就要培育產業生態“軟環境”。對轉入的龍頭企業,聚焦項目投入、并購重組、企業上市等重點環節,強化政策引導和協調服務,推動企業做大做強;鼓勵與本土企業聯合培育生產性服務企業,打造可循環的本地產業生態圈。對轉入的高成長型企業,建立分層培育推進體系,推動從創業型、科技型企業到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的梯次升級。
產業轉移是東部沿海地區與四川的“雙向奔赴”。對東部而言,向西轉移不是“選擇題”,而是尋求降低生產成本、拓展新興市場的“必選項”;對四川而言,承接轉移不是“接盤”,而是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重大生產力布局的“接力”。面對這一發展窗口期,四川要以全周期理念和產業鏈思維精耕細作,不僅要把項目接進來,更要把產業“種下去”,讓它們在天府之國、巴蜀大地扎得深、活得好、長得快,共同譜寫服務國家戰略與實現區域共贏的新篇章。
(作者系四川大學教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