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張牽 校對 薛京寧
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天安門廣場閱兵活動萬眾矚目,背后確保這場國家盛典順利進行的,還有環衛工作人員對如廁保障這件“關鍵小事”的專注。
記者在北京市環衛集團了解到,天安門周邊、人民大會堂附近、長安街沿線共設置三類廁所、總計140座,提供了3500多個廁位。
負責廁所搭建、保潔的北京環衛集團相關人員向記者介紹,為了不影響天安門廣場日常秩序,臨時廁所的框架搭建只能在每日22點至次日凌晨2點半之間進行,如廁高峰期,有70余名引導員實時調節男女指示牌,確保廁位平衡。
▲帳篷廁所。北京環衛集團供圖
環衛集團保障團隊提前推演,分區域提供3500多個廁位
“我們的目標是保證廣場上的軍民都能方便快速有序如廁。”北京環衛集團生產運營部負責人表示,保障團隊提前進行推演,結合過往經驗,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對廁所進行精準安排。
在人民大會堂東側、國家博物館西側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設置了廁位足、效率高的帳篷式廁所;長安街沿線如廁人員相對分散,設置了像汽車一樣的拖掛廁所;單體廁所則安裝在如廁人員相對較少的區域。三類廁所總計140座,提供3500多個廁位。
廁位的空間利用也下足了功夫。保障團隊反復調整廁位間距,在保證成年人轉身、起身不局促的前提下,把多余空隙精準壓縮;同時改進隔斷設計,既省出了空間,又不影響保護隱私。這樣一優化,在廣場核心區域的廁位多出了20%。
▲帳篷廁所內部。北京環衛集團供圖
四個半小時內完成進場、搭建、撤場
北京環衛集團機掃公司副總經理董建剛介紹,為了不影響天安門廣場日常秩序,臨時廁所的框架搭建只能在每日22點至次日凌晨2點半之間進行,四個半小時內必須完成進場、搭建、撤場全流程,“那四個半小時,真是一秒都不敢耽擱。”董建剛表示。
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在東五環外的平房基地里,工作人員提前把鋼架、篷布、螺絲等材料按搭建點位、次序編號裝車,運輸車隊提前踩點,哪輛車先出發,哪種材料先到現場,背后都有精細考量,確保實現卸車即開工。
在搭建現場,由于輔道路窄,叉車進不去,工人便肩扛手抬。最煎熬的是廁所內部施工,北京還在夏天,密閉帳篷內氣溫可達40多攝氏度,工人們的衣服濕透了,能擰出水來。“汗水用衣袖一抹,就繼續干活兒。”北京環衛集團機掃公司裝備服務中心經理張志國說。
在兩個月前,北京環衛集團工作人員在南池子開始搭建首座廁所,夜間搭建主體,白天內部施工,37個日夜后,全部廁所于8月8日搭建完工。
▲拖掛廁所。北京環衛集團供圖
70余名引導員實時調節男女指示牌,確保廁位平衡
盡管是臨時廁所,但背后有不少專業門道,才能保證進入后內部整潔、無異味。比如采用真空沖廁系統,確保“沖得凈、不飛濺、還省水”;在滿足相關要求的前提下,加高隔板保障隱私;部分拖掛式廁所采用發泡沖洗裝置,節約水資源的同時,提升了單個廁所的承載能力。
“紙巾、洗手液都適時補充,不會出現短缺情況。”北京環衛集團機掃公司裝備服務中心經理助理徐書凱說,保障人員通過科學測算,定下“每小時巡查”的標準,紙巾盒也裝在伸手可及的高度。
3日上午,廣場歡聲如潮,廁所保障團隊全程“在線”:專業保潔員駐守每個點位,人走即清、滿桶即運,始終維持潔凈無味;維修小組背負工具包持續巡檢,踐行“3分鐘響應、10分鐘解決”的承諾;如廁高峰時,70余名引導員實時調節男女指示牌,確保廁位平衡,實現有序如廁。
到了中午,人群漸散,廁所維修工張保衛已行走4萬多步。他拖著酸脹的雙腿說:“我們干的都是些小事,能為國家盛典作一點貢獻,聽到上廁所的人說一句‘廁所真干凈’,心里就挺快活的。”
值班編輯 古麗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