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9月1日到9月30日,作為第二屆金熊貓獎的配套活動,“大家一起看電影”展映活動在省內15家影院集中展映國內外40部影視佳片,同時開展超5萬場次電影公益放映,特別設置意大利電影主題單元。為此,我們特約專家學者撰寫針對展映影片的相關評論文章,以饗讀者,敬請垂注。
西嶺雪·文藝視評(141)
劉瑋浩
兩年時光流轉,黃渤在電影《學爸》中飾演的雷大力,依然是一個能讓人笑中帶淚的角色。這部聚焦“幼升小”教育現實的影片,在第二屆金熊貓獎影片展映活動中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其犀利的社會觀察和溫暖的人情描繪,具有強烈的現實感染力。
《學爸》通過雷大力為兒子雷小米升學的曲折經歷,勾勒出當下許多家庭在面對教育競爭時的狀況。原本秉持快樂教育的父親,一步步被卷入“幼升小”的激烈戰場,甚至不惜托關系、買學區房、讓孩子學習編鐘。這種被環境推著走的轉變,是現實的寫照。
教育狀況的鏡像:4組家庭的現實縮影
《學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教育狀況的真實再現。影片中的4組家庭——雷大力代表的普通家庭、閆妮飾演的虎媽、萬茜飾演的火嫂所在的工薪家庭,以及張鈞甯飾演的精英母親,基本覆蓋了當前典型的家長類型。多重疊加呈現,使電影成為一部教育現狀的銀幕鏡像。
盡管有評論認為影片情節像拼盤般從一個失敗跳向另一個失敗,缺乏深度展開,但筆者認為,這種敘事方式恰恰映射出家長在結構性壓力下的無所適從與奮爭。
超越符號敘事:重塑教育中人的價值
盡管《學爸》被一些人批評為“符號堆砌,缺乏人味”,但雷小米這一角色卻為影片注入充沛的情感力量。他天真善良、慷慨熾熱。在好友因成績不佳遭責罵時助其“逃亡”,甚至自愿讓出學區房資格。這種未被競爭異化的純真,顯得尤為珍貴。
父子關系的刻畫,同樣是影片的高光時刻。雷大力與雷小米之間既有詼諧互動,也有深沉情感。當小米說出“爸爸,對不起,我沒有別的小朋友棒”時,一句道歉背后,是孩子過早內化的壓力,令人動容。
比較的視角:教育狀況的全球圖景
《學爸》刻畫的教育狀況并非中國獨有,但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土壤中,其表現形態和根源各不相同。將《學爸》置于國際影壇的同類題材中觀察,能更清晰地辨明國產現實題材電影的獨特表達。
在東亞文化圈,教育競爭的壓力普遍與科舉傳統和家族榮譽感綁定在一起。韓國電視劇《天空之城》,將教育異化為一場冷酷的、關乎社會階層與體面的戰爭,充滿戲劇性的陰謀與背叛。日本紀錄片《教育狂人》,展現了另一種極致:通過軍事化管理和精神施壓,將學生塑造成考試機器。相比之下,《學爸》的基調顯得更為溫情,更側重展現普通家庭的情感紛爭。
《學爸》中的雷大力托關系、買學區房、學編鐘——這是一種在多重擠壓下的全能式奮爭,既是對傳統的屈從,也是對現實的突破。這種復合性使中國式的教育狀況顯得復雜,也使這部聚焦個體選擇的電影,承載了遠超其故事本身的社會重量。
兩年回望:教育觀念的轉向與啟示
兩年后再看《學爸》,其價值更在于預示正在發生的教育觀念轉向。如今,教育減負政策逐漸落地,多元評價體系不斷推進,越來越多人開始重新思考成功的定義。
“你不一定滿分,我一定愛你。”——這句臺詞,傳遞了教育理念的進步。無條件的愛,遠比功利性的評價更重要。這部電影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是陪伴與理解,而非競賽與擠壓。
現實題材的困境:個體抉擇與系統壓力
《學爸》反映出當前現實題材創作的一些共性困境。自電影《我不是藥神》大獲成功后,不少影片傾向于在結尾借助宏觀數據或政策宣示“上價值”,但往往造成敘事斷裂或主題先行。
有評論批評《學爸》“為唱高調否定自身主題”。但在筆者看來,電影將系統性壓力轉化為家庭內部的教育抉擇,并非避重就輕,而是誠實呈現了在制度性變革尚未完全到來時,個體家庭面臨的真實兩難。
借助第二屆金熊貓獎“大家一起看電影”展映活動,我們在2025年再度與《學爸》相遇。觀眾依然會為雷大力的經歷笑淚交織,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并未徹底消失。但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教育的終點不是踮腳攀比,而是為孩子找到適合他們奔跑的那片原野、涵養生命的那灣清水。而這,正是《學爸》歷經兩年沉淀后,愈發清晰的價值回響。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