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9月1日到9月30日,作為第二屆金熊貓獎的配套活動,“大家一起看電影”展映活動在省內15家影院集中展映國內外40部影視佳片,同時開展超5萬場次電影公益放映,特別設置意大利電影主題單元。為此,我們特約專家學者撰寫針對展映影片的相關評論文章,以饗讀者,敬請垂注。
王佳圓
電影《奇跡·笨小孩》的故事設定在2013年的深圳,講述主人公景浩帶妹妹到深圳,籌錢為妹妹治病的創業過程。影片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形象,他們借助深圳這座城市,合力突破人生困境,最終創造“奇跡”。
人物塑造:群像的努力顯影
人生沒有捷徑,如果有,那它的名字就叫努力。與傳統主旋律電影不同,新主流電影選材更傾向于微觀視角,選取的人物也接近于觀眾易于接受的小人物。《奇跡·笨小孩》正是如此,將鏡頭對準命運坎坷的景浩:父親失蹤、母親去世、妹妹患病。電影以小見大,關注著小人物在時代進程中的奮斗歷程,從人物的背后可以看到時代、社會的真實面貌。
作為影片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景浩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底層青年。影片開始便交代了景浩的背景,他扮演著兒子、哥哥、父親、母親等多重角色,正是這樣才塑造了景浩永不放棄的性格。無論是經營手機維修店、做翻新機,還是最后的拆裝手機零件,他都表現出遠超同齡人的成熟。影片借他傳遞出敢拼敢闖,永不放棄的精神。
與景浩并肩的,是一群被城市喧囂淹沒的底層人物,他們代表了時代中邊緣人物的縮影。正是這些處于社會邊緣的人物,組成了一支“奇跡小隊”,在景浩的帶領下,努力克服障礙,不屈服、不放棄,最終創造出奇跡。
影片通過對小人物的群像塑造,激發觀眾的情感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烘托了景浩的平民形象。通過對底層小人物的觀照,用人物形象折射出社會風貌。
敘事策略:真實感奠定美學基調
敘事策略是彰顯電影美學基調的重要組成部分。《奇跡·笨小孩》采用線性結構的敘事方法,采用兩條線講述景浩到深圳打拼,賺錢給妹妹治病和景浩帶領一群普通人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創業成功的故事。影片對底層人物的描繪,每一處細節都反復雕刻,以真實的生活質感和年代氛圍,拉近文本與觀眾的距離。
在影片中,妹妹作為景浩唯一的親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必須要在8歲前做手術,景浩開始了拼命賺錢的道路。責任感驅使他不斷嘗試、不斷拼搏,他知道,一旦放棄,便會失去妹妹。
在景浩的創業故事線中,他了解到翻新殘次品手機可以賺80萬,就貸款買下這批殘次品,但翻新機是違法的。這條可以救妹妹的道路被阻斷了。后來,他了解到拆手機零件可以賺錢,為按時按量交貨,景浩集結了一批老弱病殘的伙伴,成立好景電子元件廠。
在這個過程中,景浩等人遭遇拖欠房租、貨被盜、資金鏈斷的情況。面對這些困難,景浩只能依靠蜘蛛人高空作業發放薪水。最終,景浩憑借質檢完成的零件賺到了救妹妹的資金,自己也創業成功。
“奇跡小隊”的所有人,憑借自己的雙手成就了影片大團圓的結局。既滿足觀眾的期待,也傳遞出努力就是實現奇跡的方式和價值觀,啟發觀眾對生活的思考。現實生活總是不完美的,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實現目標。
整部影片的敘事結構緊湊,人物刻畫細膩,除兩條主線外,實景拍攝為劇情的推動和視聽辨識的建立,奠定了影像基礎,讓觀眾了解到深圳這座城市的人文關懷和城市小人物的掙扎與生存困境。
社會鏡像:見微知著的時代記憶
電影中的城市空間不僅發揮著敘事者的作用,也還發揮著文化表征功能。《奇跡·笨小孩》建構了城中村與大廈兩種生存空間。
故事發生在2013年的深圳,彼時的深圳正處于改革開放的發展時期,從當初的小漁村發展到大都市,深圳這座城市創造出了無數個奇跡。景浩創業成功的故事,是當初無數打工人成功的縮影:小人物也可以憑借努力在時代的變遷中找到位置,實現自我價值。
2013年的深圳,是部分觀眾熟知的年代,觀眾能從景浩身上看到曾經打拼的日子和抓住時代機遇的真實寫照。深圳這座城市承載著許多年輕人的夢想,景浩到深圳打拼,就是因為這座城市本來就是個奇跡,希望可以像深圳一樣創造奇跡,救回妹妹。
不同時代的電影反映不同的時代特征,一部影片或多或少都會反映時代的縮影,影片通過刻畫小人物的命運與改革開放的歷程,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景浩帶領的老弱病殘隊伍,他們是千千萬萬創業者的縮影。景浩的小廠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一起突破艱難生活,最終創業成功,實現人生價值。
景浩的奮斗成長史,是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背景下,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的共振。努力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并非只有景浩才可以創造奇跡。只要相信努力的力量,就擁有創造奇跡的可能。
作者簡介
王佳圓,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藝術學專業(戲劇與影視方向)2024級碩士研究生。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