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觀察 張夢露 羅順
“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現在滿眼都是綠意!”9月2日,宜賓市興文縣麒麟苗族鄉“油茶+茶葉”種植示范基地,陳超看著眼前綿延起伏的茶山,語氣里滿是自豪。
這位41歲的“新農人”,是土生土長的興文縣大壩苗族鄉人,也是這片基地里最接地氣的“茶山掌柜”。此前,他在成都經商15年,積累了豐富的管理與資源整合經驗。直到去年,得知家鄉推出扶持返鄉“新農人”創業的相關政策,陳超心里“為家鄉做點事”的念頭愈發強烈。
“一方面是政策給了底氣,比如種油茶有1000元補助,直接解決了平地成本;另一方面是放不下的鄉土情,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總想著帶鄉親們一起致富。”他說,恰好公司股東中有雅安名山的種茶世家,能把成熟的種茶技術帶到興文,補上家鄉茶產業短板。
多重機緣湊在一起,陳超沒猶豫,帶著6名股東一頭扎回興文大山里,陸續投入600余萬元拓展種植項目,到去年11月,成功盤活麒麟苗族鄉、大壩苗族鄉1500畝荒廢的土地。
“這不是頭腦一熱的決定,每一步都算過‘經濟賬’。”陳超蹲在田埂上算起明細:一畝地能種54株油茶,掛果后能結1500斤果子,產值約3000元;茶葉到了豐產期,一畝能產600斤鮮葉,制成120斤干茶,產值約1萬元,“油茶要至少7年才能結果,跟茶葉‘一高一矮’搭配著種,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間資源、涵養水土,又能把經濟效益提上來。”
可項目剛起步,難題就“找上門”。“最開始上山的道路坑洼泥濘,越野車開進來都要磕底盤,施工設備很難運上去。山上又缺水,種苗栽下去都怕活不了。”他坦言,日曬雨淋的田間勞作,比經商辛苦得多,完全超出了預期。
好在當地政府很快伸出援手。去年5月起,當地在麒麟苗族鄉、大壩苗族鄉打通18公里“產業路”,解決運輸難題,又在基地周邊修建20個蓄水池,鋪設13公里水渠管道,讓生產用水更快到達田間地頭。“有了政府的支持,我們才能放開手腳干。”陳超說,如今,基地已引進肉桂、奶白等茶葉品種,豐產后預計年產值能達5000萬元。
作為一名“新農人”,陳超的“新”不只是在選項目,更在經營思路和機制上。
“單打獨斗走不遠,我們主動找了宜賓多家代表性茶企合作,計劃推廣新中式茶飲,還想在興文開旗艦店,把‘種茶、制茶、賣茶’的鏈條全打通。”他說,針對年輕消費者,團隊從包裝到營銷都加了趣味設計,“要打破大家覺得茶葉‘老氣’的印象,讓年輕人也愛喝興文茶。”
技術和機制上,他們也在不斷突破:升級紅茶制作工藝,持續豐富產品矩陣;建立了聯農帶農機制,主動拿出130畝種植好的土地給群眾,讓鄉親們共享產業紅利。
談及未來,陳超表示,計劃將基地面積擴大到2000畝,走精細化種植路線;還想帶動家鄉舉辦采茶節,助力興文茶產業打響品牌,“我的目標是把這片茶山變成‘經濟林’,將來站在山頂望去,漫山遍野的綠能鋪成一幅活的‘山水畫’。更重要的是,讓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制片人:王眉靈
本期監制:王眉靈 曹洋
本期欄目統籌:曹洋 張夢露 羅順
視頻:羅順 陳治吏
聯合創作:中共宜賓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局 、興文縣委組織部、興文縣麒麟苗族鄉人民政府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