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風雨滄桑、歲月如歌,我們從未忘記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健康報》作為時代的記錄者,用筆墨與鏡頭,鐫刻下中華民族在危難中的堅守與奮起,留存了無數熠熠生輝的歷史片段。翻開泛黃的報章,凝視剪影交疊的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奔涌著熾熱的家國情懷,每一幀光影都傳承著不屈的民族氣節。
1937年,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山河破碎,民生涂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廣大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醫療衛生戰線也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寫下壯麗篇章。
革命圣地延安,成為紅色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新起點。為保障軍民健康、支援抗戰,中國共產黨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逐步構建起適應戰爭需要、服務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體系。
1985年,原新四軍衛生部部長沈其震在接受《健康報》采訪時已近耄耋之年。作為新四軍衛生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回憶道,部隊最初幾乎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醫務人員和完善的衛生機構。在葉挺同志的指示下,他多方奔走,爭取并選聘大量愛國青年和專業醫務人員投身抗戰。
戰地醫療條件極其簡陋,廣大醫務人員發揮驚人創造力:以竹木自制病床、桌椅、夾板、輸液架、消毒蒸籠;用蘆葦編織成墻壁、屋頂,搭建休養室、消毒室和藥房;沒有縫合針,便將縫衣針烤熱掰彎代用;缺乏鑷子,便用劈開的筷子或用銅錢熔鑄……他們與傷員同吃同住、并肩戰斗,展現了創造精神和奮斗品格。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戰火中頑強堅守,不忘濟世初心。創辦于1835年的博濟醫院四處輾轉,持續服務民眾與抗戰傷員;上海仁濟醫院及時設立傷兵醫院,葉衍慶等醫生夜以繼日搶救淞滬戰場傷員;協和護校在聶毓禪帶領下歷經險阻西遷成都,堅持辦學;浙江的臺州恩澤醫院成功救治多名美國飛虎隊飛行員……
他們于炮火中救死扶傷,于威脅中堅守氣節,以行動詮釋醫者大愛。
更有一批崇高的國際友人,以無私的奉獻和國際主義精神,投身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
1938年,加拿大醫生白求恩經過敵人嚴密的封鎖線,到達我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參加前線救護工作。他以精湛醫術和極端負責的態度救治了無數傷員,他把傷病員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幾乎同一時期,法國醫生貝熙葉應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之請,毅然承擔起運送藥品穿越封鎖線的重任。年近七旬的他,以自己的住宅作聯絡站,騎自行車穿越北平城區與崎嶇山路,一次次突破日軍關卡,冒著生命危險開辟了一條自行車上的“駝峰航線”。印度醫生柯棣華,1938年來華參加抗戰醫療工作,后到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任教。他帶病堅決請纓上前線,在戰斗最緊張的時候,日夜不休救治傷員,真正做到了“把自己當作一名能沖鋒的戰士”……這些光輝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豐碑上。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舉行,以盛大閱兵儀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主題舉行盛大閱兵。由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264名女學員抽組的白求恩醫療方隊,成為這次閱兵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80載時光荏苒,抗戰的烽火早已散去,但那段艱苦而光輝的歲月,卻沉淀為永存的民族記憶。紀念,是為了不忘本來,開辟未來。抗戰中形成的醫療衛生工作優良傳統和寶貴精神財富,將繼續激勵我們在新征程上堅守初心、弘揚精神,接續奮斗。
文:健康報記者?劉也良
編輯: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徐秉楠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