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甘孜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仙桃、李子、花椒等特色果蔬相繼成熟,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不僅繪就了絢麗的豐收畫卷,更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近年來,甘孜州農牧農村局以打造“有機之州”為統攬,立足高海拔地區獨特的氣候與生態優勢,大力培育特色產業,讓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高原果蔬,一步步“甜”滿鄉村振興路。
仙桃碩果壓枝彎,采收笑語滿園飛
“這新品種‘寶塔’,口感比以往的仙桃更綿密!”康定市魚通鎮舍聯村村委會副主任、致富帶頭人嚴江富指著一顆顆綠中帶黃的仙桃,笑意寫在臉上。
走進舍聯的江富仙人掌農民專業合作社,放眼望去,山坡上是一望無際的仙人掌,層層疊疊鋪展開來。而綠得發亮的掌葉間,綴滿了綠中透紅的果實,像一串串飽滿的瑪瑙掛滿枝頭。鄉親們穿梭在其間,正忙著采摘熟透的仙桃。
“現在在家門口采摘掙錢,挺好的。”村民劉永康是該合作社請來幫工的工人之一,他告訴記者,“我在這里主要負責采摘工作,一天能掙兩百元左右,對于這個收入挺滿意的。”
從一顆野果到富民產業,舍聯村的仙桃蛻變,離不開嚴江富的“產業鏈思維”。為讓仙人掌的經濟價值最大化,他主動對接科研單位與企業,聯合研發出仙桃面、仙桃香皂、仙桃酒等系列產品,讓不起眼的果實搖身變成多元商品。面對仙桃帶刺阻礙采摘銷售的難題,他四處奔走尋求技術突破,最終與電子科技大學聯手研發出仙桃去刺機,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升了商品化效率。
“光種得好不夠,還得存得住、賣得遠。”嚴江富深知保鮮與拓寬銷路的重要性。他投資修建冷藏庫,讓仙桃保鮮期延長近一倍;借力電商渠道開拓市場,如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訂單接踵而至,產品常年供不應求。為進一步增強競爭力,今年他試種的“寶塔”品種喜獲成功,與此同時,還培育了70畝種苗,計劃在明年進行大規模推廣,“品質更優、口感更好,才能讓咱的仙桃走得更遠。”
站在仙桃基地旁,嚴江富望著遠處奔流的大渡河,眼中滿是憧憬:“下一步,我們要把仙桃打造成‘網紅產品’,讓更多人知道,大渡河畔這個小山村,藏著這么多甜蜜驚喜。”
目前,舍聯村已建成1000畝仙桃基地。待全部掛果后,一畝將實現6000至12000元的收入,為村子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而在瀘定縣冷磧鎮桐子林村的幸福壩萬畝仙桃種植基地里,清甜的果香同樣在空氣中彌漫。種植戶舒元芳正穿梭在果林間,熟練地采摘著飽滿的仙桃。這位有著三十多年種植經驗的農家婦女,不僅把自家100多畝果園打理得井井有條,還帶動了13戶村民在她的家庭農場常年務工。“一畝地能收3000多斤,就是上市期短,從8月到9月中旬就結束了。”舒元芳笑著說,今年仙桃品質出眾,個頭飽滿、甜度十足,市場價每斤1—2元,更借著電商東風遠銷全國,銷量逐年攀升。按此行情,整個仙桃季家庭農場收益預計突破百萬元。
花椒變身“金疙瘩”,產業鏈延伸促增收
眼下,興隆鎮化林村村民們趁著晴好天氣,忙著采收、晾曬、分揀花椒,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這份豐收的圖景,源于化林村對花椒產業的深耕細作。近年來,在瀘定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化林村將花椒作為“一村一品”主導產業,發展至3500余畝規模,覆蓋200余戶農戶。核心品種“正路椒”以小粒并蒂附生為特色,油重粒大、色澤丹紅、香麻濃郁,深受市場青睞。
產業的蓬勃生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去年,全村花椒產量約96萬斤(濕椒),產值達670萬元;今年,產值有望增至850萬元,戶均增收水平逐年攀升。“生長季要防病蟲害、追肥兩次,還要除草修枝保證通風,才能出好貨。”種植戶余紅的管護心得,道出了優質花椒的培育秘訣。
“你看這花椒,顆粒大、顏色正,一畝收五百多斤,今年價格好,收入比去年增近兩成!”種植戶李永平曬得通紅的臉上笑開了花。而在另一邊,種植戶吳麗的15畝花椒園里,10余名工人忙著采摘,“今年畝產約500斤,為趕在一個月內摘完,每天投入10人以上,人均采50多斤,毛收入能有七八萬元。”
在瀘定縣飛越嶺專業合作社的加工車間里,10臺烘干設備滿負荷運轉,鮮椒經分揀、烘干、篩選后,變身色澤鮮紅、香氣濃郁的干椒,不僅延長了保質期,更提升了附加值。“以前鮮椒賣給收購商,一斤最多賣10塊錢;加工成干椒后,一斤能賣50塊錢左右,附加值翻了5倍多。”合作社負責人何佳林介紹,農戶送來的鮮椒會立即放入烤椒桶烘干,徹底干燥后打包儲存,銷售時再進行篩選,“烘干機既保證了花椒的色澤,也守住了品質,還能滿足市場長期供應需求。”
枝頭李子密如星,高原佳果走出大山
連日來,康定市麥崩鄉的李子園里,村民們挎著竹籃穿梭其間,熟練地采摘、分揀,豐收的喜悅寫在每個人的臉上。
“今年收成特別好,我家這幾畝李子能收上萬斤,按現在的收購價,收入相當可觀。”下火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高樹兵笑著說,過去摘完果子全靠人工選果,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如今有了康定市青脆李種植協會調配的選果機,效率大幅提升,大家也輕松多了。
依托獨特的高原氣候與肥沃土壤,近年來麥崩鄉將青脆李種植作為特色主導產業重點培育。目前全鄉種植面積已達2109畝,通過“黨支部+協會+農戶”模式,實現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管理標準、統一市場銷售,不僅穩步提升李子的品質和產量,更徹底解決了村民“種植易、銷售難”的后顧之憂。
“我們鄉的李子產業能有今天的規模和效益,離不開科學規劃和政策支撐。”麥崩鄉副鄉長王媛介紹,當地一方面邀請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手把手教村民科學種植技巧,從源頭把控果實品質;另一方面積極對接市場,全力打通從山間果園到百姓舌尖的供應鏈,讓村民的“錢袋子”實實在在鼓起來。
在收購現場,來自綿陽江油的李雷仔細查看李子品質后,當場與合作社簽訂收購協議。“麥崩鄉的李子口感好、品質佳,這次計劃收購1000多盒,后續還會根據情況回購。”他的肯定,正是對當地李子品質的最好注腳。
特色產業,讓8月的甘孜“豐”景無限,也讓鄉村產業振興的步伐更加堅實有力。記者從甘孜州農牧農村局獲悉,該局通過編制技術規程、實施產業強鎮項目、以蘋果為主導并統籌櫻桃等特色小雜水果等舉措,截至目前全州水果種植面積達15萬余畝,產量預計4萬余噸,產值4.8億元(同期增長21%),并獲多項有機、綠色食品認證,其中丹巴美人脆蘋果獲歐盟有機轉化認證,2025年還將新增水果種植面積3587畝。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加快丹巴、鄉城2縣綠色食品原料認證基地建設,配套冷鏈物流設施,同時通過農旅融合、電商帶貨等方式拓寬銷路,做深做實特色經作產業文章。”甘孜州農牧農村局特色產業科科長徐志恩表示。
來源:圣潔甘孜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