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每年9月初,全國各地都會上演一場波瀾壯闊的“遷徙”——2億多學生陸續從家庭初次來到或者重返校園。家長往往因為“神獸歸籠”而歡欣鼓舞,從幼兒園到大中小學的學子也帶著對新學年的忐忑和期待來到校園。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開學。
9月1號,一個刻進中國學子心中的日期。前一天可能還是一支筆、一盞燈、一晚上創造“奇跡”的補作業時刻。第二天一早,就按時出現在校園——幼兒園門口,稚嫩的哭聲此起彼伏;小學教室里,小朋友們興奮地分享暑假見聞;中學校園則彌漫著一種更成熟淡定的氛圍;大學里,“開學第一課”和開學典禮成為重要的儀式。
選在此時開學,有教育部門沿革下來的學年制的影響,也蘊藏著節序與文明的時間密碼。過去,九月伊始,顆粒歸倉,大規模農忙告一段落。大人忙完了,孩子們也就不用再下地幫忙,可以送去學堂讀書。而這時天氣由暑熱轉秋涼,也是靜心求學的好時機。這樣的“傳統”年年延續,形成了全國統一的“開學儀式感”,不僅便于教育資源配置與家庭計劃安排,更在無形中強化了共識,為全社會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時間錨點。
開學,往往與惜時勸學的忠告相連。從《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到《勸學》里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再到《偶成》所寫“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都在開學這一天反復被提及,強調時光珍貴,提醒勤勉求學。
然而,隨著逐漸成長、人生進階,開學里也往往有了更復雜的情緒。魯迅入讀私塾前感慨“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并和蟋蟀、覆盆子、木蓮一一作別;郁達夫離開故鄉轉去杭府中學就讀時,豪言“杭州在望了,以后就是不可限量的遠大的前程”;《平凡的世界》里少平給讀大學的妹妹準備好生活用品和人造革箱子;每年開學季總會被反復提及的,把“父女母子一場”濃縮為“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惆悵、熱望、親情、傷感翻滾其中。開學不僅是知識的起點,更是人生成長的里程碑。
更大視野里,這種準備與期待不僅關乎家庭,更關系社會。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開學時分,我們看到了更多這樣的元素:抗日英雄趙一曼的孫女陳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生講“開學第一課”,希望他們在英雄先烈事跡中汲取力量,努力成長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曾在戰斗中榮立一等功的爺爺,穿著軍裝、戴著軍功章,送孫子去國防科技大學報到,社交平臺上滿是“太燃了”“這才是最好的家風”的留言……從開學伊始“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讓學生們不僅學到知識,更能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今天,我們該怎樣度過年復一年的“開學儀式”,成為人們熱衷討論的內容。開學日作為一種文化儀式,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時間節點意義,成為個人成長、家庭期待、社會關懷和文化傳承的集中體現,值得被認真對待和深刻理解。開學不是簡單地將孩子送回學校,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無縫銜接和溫暖接力。每個參與方都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只有協同配合,才能幫助孩子走好求學路。
曾經,開學是新買的文具和書包,是從故鄉到遠方沉甸甸的行囊,是父母緊隨身后的深情凝望。而離開校園之后,不會再有那么多視你為孩子的目光,不會再有那么多考試和排名,也不會再有過一年就升一年級的日常。我們要憑借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并保持這種學習的心態面對很多學校里沒教過的新考驗。
從這個意義而言,學業也好,生活也罷,可以借著開學的日子重新找到新的起點,好好告別過去、迎接未來。把握此刻擁有的,在自己的“浪浪山”與“取經路”上,永遠葆有邁出第一步、再邁出一步的勇氣,也有既追求結果又欣賞沿路風景的格局。
這正是:
濟濟學堂書聲朗,青春年少志軒昂。
莫嘆時光如逝水,人生無限心向陽。
大家晚安!
(文|周珊珊)
圖片來源:延津融媒微信公眾號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