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任紫鑫
“在部隊哨位上仰望星空,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祖國大地的壯美。”9月1日,綿陽中學舉行2025年秋季開學典禮,全體師生共上開學第一課。綿陽中學校友劉恭言亮相,為師弟師妹們分享了自己最近十年的學習生活與人生感悟。
劉恭言為綿陽中學航空實驗班同學進行專題分享
劉恭言是綿陽中學2016屆畢業生,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后又成為清華航院碩士研究生。畢業之際,懷揣航空報國志的他在求職時僅向位于家鄉四川的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投遞了簡歷,如愿成為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團隊的一員。
劉恭言第一次直觀感受到人民軍隊帶來的安全感是在2008年。一輛輛逆行奔赴地震災區的車輛,一個個舍生忘死地投入搶險救災戰斗的人民子弟兵,在他的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十年后,正在讀大二的劉恭言看到校園里的征兵海報,再度點燃了兒時的軍旅夢想,他決心攜筆從戎、參軍入伍,2018年9月開始了為期兩年的義務兵軍旅生涯。
劉恭言在綿陽中學開學典禮上分享
他在分享時談到部隊對他的改變很大,尤其是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對他影響頗深。“做每一件小事的時候,他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部隊就是通過這些事情,來磨性子、練作風。”
劉恭言以此嚴格要求自己,一步一腳印磨煉真功夫、硬本領。
進入軍營的第一天起,他的字典里便沒有“我不行”三個字,從苦練站軍姿、拉引體、扔手雷等基本功,高質量完成組織交代的各項任務。他回憶道,甚至在一次重大任務期間,他和戰友們曾寫下一封告別的“家書”,這件事直到退伍很久才敢跟父母說。
兩年軍旅時光的淬煉,讓劉恭言切身感受到,先進裝備研發在國防事業中的重要性,投身軍工、航空報國的初心就此埋下。
退役返校后,他的人生軌跡再次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頻,成為清華大學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的首屆學生,致力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破解航空發動機“卡脖子”難題。
畢業之際,劉恭言堅定地只投了一份簡歷——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
“我們這一代人,還能不能像鄧稼先、錢學森這樣老一輩科學家一樣,響應國家的召喚,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所以選擇研究國之重器,他有著自己的小目標,“一款型號發動機的研發周期大約十到二十年,于我而言‘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具象化表述就是窮其一生干出至少三臺發動機!”
最后,他寄語廣大同學們奮斗拼搏仍正當時,“希望大家也能早日成長起來,加入到祖國建設事業中去,在各個領域不斷創造價值,在實踐中不斷砥礪理想和信仰,去尋找和收獲人生的意義。”
(綿陽中學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