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王攀 阿壩觀察 劉文佳 茂縣融媒體中心 陳寶樹
9月1日,茂縣鳳儀鎮南莊村,萬畝李子陸續成熟。沉甸甸的青紅脆李掛滿枝頭,果面凝結著清晨的露珠,種植戶付德志一早就來到果園,仔細查看連續降雨對果子的影響。
“淋雨后的李子容易裂口,像這種就賣不出去了,只能自己吃。”他捧起剛摘下的青脆李,果皮上的裂紋明顯。“幸好我搭了避雨棚,受損的李子不多。”
茂縣鳳儀鎮南莊村。陳寶樹攝
五年前,為應對雨季不利影響、提升果品價值,種植了12畝李子的付德志嘗試為自己的李子搭建避雨棚。“以前每次看到裂果的李子,賣著都心痛。自然生長的李子畝產量能達到5000至6000斤,而現在搭好的避雨棚里李子畝均產量大概只有3000余斤。”
產量下降了,付德志卻更高興了。付德志解釋道,“雖然產量低,但壞果率下降了,避雨棚里的李子,個大味甜,普通李子批發價僅3塊左右一斤,我的李子能賣8至10塊一斤。”
“這種李子甜度能達到14或者15。”一旁的茂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高級農藝師馬開明接過話題,“這也是我們近兩年主推的技術之一,通過推廣新品種優化、避雨栽培、精準肥水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這四項核心技術,讓標準化種植,提升果實品質,帶動果農穩定增收。”
飽滿的紅脆李掛在枝頭。陳寶樹攝
據了解,平均海拔約1580米的茂縣,年均日照達1549.4小時,是李子、蘋果、甜櫻桃等各類落葉果樹和萵筍、辣椒等秋淡蔬菜最佳種植區域,也是成渝地區的“果盤子”和“菜籃子”,果蔬產業在茂縣種植業中的比重達90%以上。其中全縣特色水果種植面積10.25萬畝,“茂縣李”的種植面積就達8.6萬畝、年產約13萬噸、產值約4.5億元。李子已成為茂縣特色水果中的主導品類和縣域農業的支柱性產業。
“這也對茂縣農業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通過建立李子蘋果全產業鏈標準化發展模式以及完善優質品種引育推廣、初加工等短板弱項,來實現產業的突破。”茂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副局長高姝介紹,茂縣以“一個示范園區、一套技術模式、一位高級農藝師、一支服務團隊”的技術推廣服務模式,深化院(校)地合作,整合科技、人力資源。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合作,通過成立專家工作站和實施產業人才港項目,按照老舊果園抓改造、盛幼果園抓提升的發展思路,大力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防雹避雨設施設備、水肥一體節水灌溉等栽培新技術和水果寬行密植高光效輕簡栽培、糧經復合種植新模式,提升果品品質,促進茂縣特色水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阿壩州計劃投資5169萬元,用于推進茂縣特色水果產業發展。”阿壩州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包括建設新品種試驗示范園、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推廣立體套種模式,建設水果加工產業園等,補齊新品種引育、新技術推廣、產后初加工等產業發展短板,打造李子蘋果全產業鏈標準化發展模式,為全州優質水果產業做出示范。
村民們正在分揀剛摘下來的青脆李。劉文佳攝
好消息不斷傳來,今年7月,通過茂縣招引支持的“茂縣李”鏈主企業阿壩州雨露滋潤農業發展公司,茂縣紅脆李、青脆李、茵紅李、五月脆、蜂糖李等多個品種李子,成功通過出口申報。這一突破標志著茂縣李子憑借卓越品質獲得國際市場認可。近年來,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茂縣李”已先后榮獲中國農交會金獎、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多項榮譽。
“如今,2000畝的茂縣李出口備案基地已在茂縣溝口鎮水草坪村建立,位于茂縣鳳儀鎮大河壩的‘茂縣李’農副產品分揀包裝儲備中心2000平方米廠房也將開建。”高姝透露,這里即將建成阿壩州首個成規模農副產品產業園,大型水果冷藏保鮮庫吞吐量達 1.5 萬噸,助力破解水果“產業化、組織化、標準化”難題。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