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觀察 李冉東
8月30日晚,成都市錦江區書院街街道“書食飯堂”內,升騰起飯菜的熱氣。140名結束一天奔波的外賣員圍坐一堂,面前是24道精心烹制的家常美味:軟糯的東坡肘子、鮮辣的泡椒鱔段、清潤的苦瓜肉丸、噴香的粉蒸排骨……每一口,都熨帖著轆轆饑腸,也熨帖著常年與時間賽跑的心。
“平時送單忙起來,只能隨便吃點冷面包墊墊肚子,今天能坐下來吃頓熱乎飯,太幸福了。”外賣員小李感慨道,語氣里透著少有的松弛與滿足。這頓溫情“家宴”是錦江區書院街街道總工會“工會搭臺、企業讓利、社企聯動”新模式的一次生動落地。作為成都市首家新就業群體職工最喜愛的飯堂,“書食飯堂”自成立以來,已悄然為上萬人次奔忙在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快遞員、外賣騎手和網約車司機們,送去了家的味道與歸屬感。
飯香猶在唇齒間,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已悄然傳遞。飯堂內,書院街道鄭重地將十份“街區發展治理騎行俠”的聘書,交到了十名優秀外賣員代表的手中。“你們是街區的‘活地圖’,更是治理的‘千里眼’!”
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對街區的犄角旮旯了如指掌,哪里有消防隱患、哪里亂停亂放、哪里設施破損,都逃不過他們敏銳的眼睛。如今,他們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利用騎行優勢,通過隨手拍上傳,讓城市管理的觸角延伸至更細微的角落。
“成為‘騎行俠’,意味著有了新的責任與使命。以前覺得送外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因為一份聘書變得更有意義!”外賣小哥王師傅高興地說道。從被服務的對象,轉變為城市治理的積極合伙人,身份的轉換不僅激發了騎手們的主人翁意識,也為街區治理注入了活力。他們的外賣車正成為城市網格中移動的“探頭”,織就一張更細密、更高效的治理網絡。
書院街街道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次對“服務—治理”雙向循環路徑的創新破題,未來將持續深化“暖新”服務品牌——服務上,將聯動更多企業資源,為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提供專屬體檢、技能培訓等深度關懷,讓“書院職工之家”真正成為他們堅實的后盾;治理上,將進一步擴大“騎行俠”隊伍規模,完善機制,讓更多穿梭的“騎手力量”融入城市精細治理體系;溫度上,將通過持續不斷的暖心活動,將城市的善意傳遞到每一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心坎上,也鼓勵他們將這份溫度,通過每一次文明送單和舉手之勞的“隨手拍”,傳播到城市的大街小巷。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