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海外華僑華人或捐錢捐物,或參軍作戰,或奔走宣傳,與中國各界并肩抗敵。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三個必勝”主題展。中新社記者?泱波?攝
澳華僑華人多種方式支援抗戰
九一八事變后,澳大利亞華僑華人爭相捐款捐物。新南威爾士州的華僑婦女率先行動,她們在悉尼成立“新南魏斯里中國婦女籌金救國協會”,向當地華社募捐,將一批批物資送回國內。
1937年7月,愛國青年華僑黃家權、張岳彪等人在悉尼成立“華僑青年戲劇研究社”。他們以公演話劇、粵劇、音樂會等方式為抗日籌款,將款項通過宋慶齡轉交給由白求恩主持的國際和平醫院。此外,華僑青年出版《新生》《抗日先鋒報》,積極宣傳抗日、籌款支援抗戰。
淞滬會戰爆發后,僑領劉光福在上海參加抗戰,因為中英文俱佳,被聘為英文秘書,與外國記者聯絡宣傳。在此期間,劉光福廣泛宣傳中國抗日救國的民族精神,激勵了海內外中華兒女抵抗侵略的愛國熱情。
資料圖:《和平與未來》大型交響史詩音樂會在悉尼舉行。中新社記者薄雯雯攝
“據不完全統計,悉尼華僑華人捐款總量不低于10萬英鎊。他們在當時并不富裕,這些款項多是辛苦錢。”澳大利亞澳中人民友好交流協會會長田飛表示,居住在澳大利亞的數萬名華僑華人心系祖(籍)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捐錢捐物、奔走宣傳。但由于年代較久和史料收集不足,這段歷史鮮為世人所知。
資料圖:由澳大利亞僑界編纂的《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臺灣光復80周年》特刊在悉尼市政廳發布。(受訪者供圖)
唯一獲蘇聯“列寧勛章”的中國將領
1944年夏,華僑飛行員唐鐸在蘇聯衛國戰爭中駕機參加戰斗,與蘇聯紅軍一起浴血奮戰,曾創下了一天6次起飛出擊的空戰紀錄。
唐鐸后來回憶說:“在那些日子里,飛機幾乎都是帶血作戰的。每次作戰回來,機艙后面的空乘戰斗人員有的受傷,有的犧牲,有時情況緊急,根本來不及把流在機艙里的鮮血揩拭干凈,就把死傷的戰友抬下去,草草把飛機檢修一下,再換上另一個人,立即就起飛接著參加戰斗。”
由于表現出色,唐鐸在蘇聯學習、工作和戰斗的28年間,先后榮獲“列寧勛章”“紅旗勛章”“紅星勛章”“蘇聯衛國戰爭勛章”等,他也是唯一獲得蘇聯最高榮譽勛章——“列寧勛章”的中國人。
俄羅斯華僑華人青年聯合會會長吳昊說,蘇聯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國也有力支援了蘇聯衛國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締結的友誼是雙方共同的財富。
資料圖:“永遠銘記歷史 攜手共創未來”主題展在莫斯科開幕。中新社記者?田冰?攝
滇緬公路鑄生命線
8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中,3200多名南洋華僑青年組成“南僑機工”隊伍,毅然回國支援抗戰。他們冒著日軍轟炸,穿越叢林瘴氣,將物資與彈藥源源送上滇緬公路。這條血與火鑄成的生命線,支撐了中國抗戰的后方。
資料圖:馬來西亞南僑機工紀念館開館。中新社記者?陳悅?攝
南僑機工中有很多動人情景。馬來西亞華僑李月美女扮男裝,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被譽為“當代花木蘭”;僑居馬來西亞的富家姑娘白雪嬌給家人留下一封信后,就歸國加入滇緬公路機工隊,寫下的家書激勵華僑青年共赴國難……
“紀念不是復述歷史,而是找到與當下的連接。?”馬來西亞砂拉越中國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國輝表示,先輩們跨越國界的擔當與深情,?早已超越時代局限,成為當下中外攜手應對挑戰、續寫友好篇章的密碼。
責編:馬海燕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