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陳俊伶
近日,美姑縣灑庫鄉的貴妃木耳種植大棚中,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們正忙著采收新一輪出菇的木耳。這不是普通的黃背木耳,而是國內首個粉色木耳新品種“粉耳1號”。
今年5月,數千只“粉耳1號”菌包運抵灑庫鄉,開啟試種之旅。如今,這片粉色希望已在大涼山生根發芽,正為鄉村振興注入全新動能。
特別的粉紅木耳經幫扶進山
走進灑庫鄉的木耳種植大棚,一簇簇“粉耳1號”綻放在菌包上,通體粉紅、耳片肥厚,指尖輕觸便能感受到充沛的水分。
它不僅顏值高,實力同樣不凡。檢測數據顯示:其蛋白質含量比普通木耳高26.2%,谷氨酸含量高29.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幅提升102.4%,多糖含量達普通品種的2至3倍,還富含抗氧化成分,自帶美容養顏功效。
憑借特殊的色澤和爽口脆嫩的口感,它迅速成為火鍋、涼拌、海鮮炒菜中的“明星配料”,在市場上穩穩立足,每斤售價約20元,達到傳統木耳的2—3倍。
粉色木耳“開”進大涼山
更重要的是,“粉耳1號”展現出優越的環境適應性。“粉紅木耳采用無土栽培技術,支持立體種植,且特別喜歡自然環境好的地方。這一特性,恰好與美姑縣灑庫鄉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的特點相符。”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駐灑庫鄉幫扶干部尹程龍介紹。
據介紹,“粉耳1號”于2020年首次被發現,去年才開始規模化種植。如此“年輕”的品種,何以迅速走進灑庫鄉?
時間回到2024年7月,省林草局駐村工作隊剛剛進駐美姑縣,其中多位同志駐扎在灑庫鄉,大家團結一致,運用各自所長積極謀劃和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尹程龍回憶:“當時我們發現,當地以花椒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柱,但也有明顯的短板,比如附加值有限、價格波動大,抗風險能力較弱。”
恰逢中央一號文件連年強調 “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明確提出“開發森林食品”。食用菌作為典型的森林食品,高附加值、高需求的特點,成為工作隊的重點突破方向。結合灑庫鄉的氣候與地理條件,經多方咨詢與嚴謹論證,他們最終選定“粉耳1號”。
試種成功未來將打造地標品牌
“木耳還能是粉色的,這能吃嗎?種出來能賣掉嗎?” 面對這個新鮮事物,灑庫鄉樂美社區的農戶起初滿是疑慮。“粉耳1號”菌包價格遠高于一般菌包,且需要大棚種植,初期投入不低,而當地農戶從未接觸過食用菌種植,很多人望而卻步。
為打消農戶顧慮,工作隊組織大家遠赴什邡市,現場參觀“粉耳1號”種植基地,讓農戶親手觸摸、親身體驗產業現實。從大棚選點到設計搭建,從溫濕度控制到采收技巧,工作隊一對一“包戶”指導,手把手教農戶操作,更是自掏腰包,墊付資金買來遮陽網、防水布等物資。與此同時,他們積極協調派出單位與黨委政府,初步構建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支持。
這份誠意終獲回報。灑庫鄉五戶農戶率先試水,每戶認養1000支菌包。5月29日,首輪菌包運抵灑庫鄉,“粉耳1號”產業試種正式啟動。
粉色木耳“開”進大涼山
經過一個月精心培育,試種迎來喜訊:“粉耳1號”在灑庫鄉成功落地。首批五戶農戶每戶產出超800斤木耳,總價值近十萬元,戶均增收約兩萬元。更令人振奮的是,采用立體種植的農戶,僅用20平方米土地就實現近兩萬元收入。隨著技術不斷優化,每包菌產量有望突破一斤。
未來,產業幫扶的效應還將持續擴散。尹程龍表示,接下來,灑庫鄉將積極助力相關企業和強村公司發展壯大,不斷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種植擴大產值。“不僅要讓農戶富起來,還要打造‘美姑粉木耳’地標品牌,讓這朵粉色木耳成為大涼山振興的新支柱。”
圖片和視頻素材由省林草局駐村工作隊提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